11月7日,中國政府與國際竹藤組織聯合發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2023-2030),在“以竹代塑”倡議的基礎上,呼吁相關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的各級政府部門、科研教育機構等,在發展戰略和規劃中納入“以竹代塑”元素,共同推動減少塑料污染的重要舉措。 “以竹代塑”,重塑環保意識。自2008年起,中國政府就開始推行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的制度,旨在提高國民的環保意識。然而,這一政令的實施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相比之下,“以竹代塑”的提出,從源頭上減少了塑料制品的使用,從根本上有助于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點滴之事,踐之于行,我們每個人都應將環保理念入腦入心,助力綠色發展事業走上新的臺階。 “以竹代塑”,重構發展理念。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的做法終將被淘汰,要想長遠發展需守住生態紅線。傳統的塑料制品通常由石油或其他化石燃料提煉而成,這些燃料的開采和加工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碳排放。相比之下,竹子是一種天然、可再生的材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以竹代塑是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做法,采用竹子代替傳統塑料制品有助于減少石油資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此外,竹子種植和加工過程還能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以竹代塑”,重建綠色生態。在實施以竹代塑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優化竹子的加工技術和制造工藝,確保竹制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能,以便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通過推動竹制品的研發和生產,我們可以減少對塑料的依賴,降低塑料污染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酸雨蔓延、土地沙漠化、濕地減少等種種現象已經展現出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產生的后果。事實證明,要想回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生態環境,需與自然和諧相處,算好“生態帳”。 綜上所述,“以竹代塑”不僅符合環保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要求,還具有巨大的潛力。通過推廣和運用這一創新做法,我們能夠改善環境現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形成“綠色合力”,社會各界應加強合作與創新,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與環保保護的雙贏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