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在長江之濱、嘉陵江畔的重慶開幕。科技創新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科技合作是應對全球問題、解決發展挑戰的共同選擇。現在正處于大科學時代,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迅速發展,科研活動愈發復雜。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國,要強化深入交流,分享科技合作創新成果,在融合各國的利益和訴求的基礎上,構建一個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 加快科技人才培養,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科技人才是掌握科技命脈的重要支撐,是解決當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的重要抓手。要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充分利用海外科教中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ANSO等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重點開展人才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共享、跨境科研項目等合作,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要強化科技人才互通,通過科技主題活動、學術年會、科技博覽會等形式擴大常態化交流分享規模,促進多領域多層次的雙邊和多邊交流,壯大穩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朋友圈。 建設科技創新聯盟,加快先進技術轉化落地。習近平主席曾說:“合則強,孤則弱,‘地球村’的世界決定了各國利益日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聚焦生命健康、糧食安全、綠色技術等重點領域,建設科技創新聯盟,共同推動重大創新平臺產生,是把創新驅動發展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讓聯盟成員間的協作更加緊密。加快推動科技示范區建設,完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認證體系,才能有效整合科研力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解決科技資源條塊分割、創新力量碎片化問題,加快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等先進技術轉化落地,走出國門,造福百姓。 完善科技對接機制,適應科技合作需求轉變。“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區域范圍廣闊,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存在差異,自主創新能力有限,除農業科技等基礎領域之外,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健康醫療技術等方面的合作需求還要深化推廣。因此,要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體制機制對接,完善科技合作詳細規劃和實施方案,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與共建國家開展科技合作,深化長期保障機制,加快實現“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的美好愿景。 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科技創新,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共贏的廣闊空間打開無限可能,各國攜手并肩、堅定前行,定能激發潛能,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泉動力,推動美好愿景成為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