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六屆進博會開幕,來自江蘇的23家老字號企業帶著120余件“看家產品”亮相,展現老字號獨特技藝和匠心傳承。江蘇館內,珠寶、瓷器、刺繡、檀香扇等藝術品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交織,傳承自數百上千年前的技法,配合現代化技術的加持,生動展現了中國人獨有的審美和雅趣,映證了江蘇館“江河風物,美好如蘇”的主題。 人文的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刻,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產品,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普及下去,因此要在古今交融中尋求平衡點,用現代技術加持傳統技法,把深刻的文化底蘊融入到現代人賞、用、玩、食等現實需求中,讓傳統人文“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對它最大的傳承。展館中的蘇派旗袍,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展現了手藝人一脈相承的精湛技藝,除了傳統技法外,手藝人還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實際需求,在材質、結構、飾品上作出全新調整,讓它更適合現代人使用。 傳承傳統人文,要守正但不能守舊。傳統人文融入新技術、融合新理念,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誕生人們熟悉卻倍感新奇的潮流創意新品。南京云錦展區中,利用數字化繪圖軟件復刻修復的《明孝端皇后吉服》細膩且真實地將觀眾帶回五百年前,云錦研究所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使得云錦走出南京,逐步走向世界。“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在醫學、數學、天文、地理等諸多領域卓有建樹,孕育了“四大發明”等碩果,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創新是中華文明連續不斷的內生動力。因此,在傳統人文的傳承中,創新力始終不可或缺,只有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緊密融合,才能讓傳統人文在新時代持續煥發活力,為時代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動力。 藉由江蘇館獨具匠心的設計可以窺見,傳統人文并不是高深莫測、高不可攀的。在箋譜互動區,有了人工智能技術加持,“外行”的參觀者也能完成“私人訂制”的箋譜。“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些美妙的意境,通過現代技術的妙用,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自制的箋譜上,成為了溝通古今的奇妙載體。 總之,在傳統人文的傳承中,與時俱進者勝,固步自封者負;守正創新者勝,因循守舊者負;匠心獨運者勝,邯鄲學步者負;揚長補短者勝,厚古薄今者負;交互融合者勝,數典忘祖者負;開放共享者勝,閉門造車者負。傳承者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做人文傳承的“勝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