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十五屆法蘭克福書展剛剛落下帷幕,引人關注的是近百家中國出版單位攜5000多種精品圖書和出版物參展,10余場融合中外文明的精彩活動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中方舉辦的《習近平談“一帶一路”》德文版讀者交流會。 大漠孤煙,聲聲駝鈴,行走在“一帶一路”之上的是穿越古今的東西方使節、學者、客商,是互通有無的貨物、珍寶、絲與茶,是思想碰撞的知識、文化、理念。千百年來,承載著和平、合作、互惠理念的絲綢之路,惠及的不僅僅是沿線的人民,更讓國家民族之間形成了休戚與共的良好關系。而今“一帶一路”讓各國間的就業機會更加豐富、經濟增長點更具活力、抗風險能力更加穩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坦誠交流,互信互利,才是國與國之間友誼的紐帶。 不斷“上新”的中國著作,讓中國思想不斷走向世界,讓中國觀念被世界聽見、被世界理解,是讓世界“讀懂”中國的有力媒介。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異而不斗,和諧促進共同進步,不同促進相輔相成。對待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抱以尊重交流的態度,不僅能夠促進邦交睦鄰友好,更能實現互相理解化解國際關系中的矛盾。文化融合是不同文化間接納與調和的有機過程,了解促進理解,理解實現包容,包容意味著和諧的實現。構建主義理論強調,“文化的認同即文化通過構建共有觀念活只是來塑造國家這一國際社會行為體的身份歸屬。”所以說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能夠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實現同質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在國際關系中實現“心連心”的誠摯邦交關系,這就是文化的交流融合所帶來的意義。“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文化所帶來的向心力,讓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一種可以切身理解感受的存在。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方案”、“東方智慧”,也是中國作為大國出于人本思想的考慮的國際責任,體現的是一種大國的文化自信,因為自信所以無懼傳承交融。更走進越來越多的國家,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從而信任中國,對于促進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文化的傳播是帶著“和平的信箋”飛向世界各國,而不是帶有文化侵略的強勢外交手段。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能夠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魅力,構建屬于中國、屬于和平的話語體系。進一步的完善跨文化交流機制,讓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文化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愛,推動文化產業的互利互惠,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各方面的合作與發展是我們未來應該繼續堅持的道路。 與浩瀚蒼穹相比,人類渺小而脆弱,但人類卻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明,因為只有精神文明所凝聚的物質文明才能創造真正的永恒。從本質而言盡管國家間有各種利益,縱觀國際關系史的發展脈絡,最為清晰的就是國家間的“戰與和”皆因國家間利益所趨。但不論國際關系如何變遷,都無法抵抗自然之力,最終人類都是一個整體,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的命運休戚相關,國際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人類的共同命運,只有“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才能實現“非零和博弈”,促進形成新型大國關系,推動人類命運的存續與發展,讓文化締結邦交友誼“新絲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