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9.43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3176萬人,占網民整體的87.5%。這一數據表明,隨著移動支付場景越來越豐富,技術越來越成熟,服務越來越完善,更多人從高效智能的數字經濟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密碼”。 從民生視角出發,在創新驅動中探尋“普惠密碼”。當前,數字技術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大型的商場超市到路邊的小攤小販,從家里的水電煤氣到外出的衣食住行,幾乎都已經被移動支付包辦,不少人直言已經很久沒有帶過錢包,一部手機走天下成為了數字時代的普遍現象。不僅如此,無人售貨機、無人超市不再是什么新鮮事,掌紋支付、刷臉支付也已經習以為常,各地公共服務部門更是因勢導利,紛紛開設網上“窗口”,提供稅務、醫療、教育等多領域的貼心服務,“群眾家中坐,數據云上跑”正切切實實地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些場景,都是順應信息革命時代浪潮、搶抓數字化發展先機、引領社會效率變革的生動體現,也是我國多年來統籌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深耕5G、IPv6、萬物互聯等領域的喜人成果。 從開放視角出發,在深化溝通中探尋“流量密碼”。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是促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約利用的有效途徑,也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在剛剛結束的杭州亞運會上,“掃一掃”“滴一下”成為了國際通用語言。國外運動員和游客熟練運用移動支付功能開啟“掃貨模式”更是沖上熱搜,成為本屆亞運會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為我國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了有利契機。”我們應當牢牢把握人類社會邁向數字文明新時代的發展大勢,密切關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在持續深化溝通的基礎上,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通過發掘更多的自身優勢,聯合更多的國際組織,推出更多的金融服務,讓數字中國的形象擁有更多“流量”,讓數字中國的實力擁有更多“話語權”。 從安全視角出發,在系統推進中探尋“善治密碼”。移動支付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簡單,沒有時空限制,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為移動支付叫好的同時,我們也要對其中潛在的不確定性風險保持警惕。如今各類網絡安全事件屢見不鮮,尤其是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手段讓人防不勝防,已然成為了阻礙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暗瘡毒瘤”。為此,我們必須不斷健全數字領域法律法規體系、技術標準體系和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同時加強各級層面的宣講宣教力度,推廣國家反詐APP等應用軟件,不斷提升網絡用戶的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避免“一個密碼管所有”“不明網站隨便點”“個人信息隨手填”等危險行為的發生,從根本上建設公平規范的數字治理生態,構建科學、高效、有序的管網治網格局。 建設數字中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我們正循著新的歷史方位和發展理念,乘著科技創新的專列昂首向前。當然,不管如何風馳電掣,我們也不能丟掉以人為本的初心,不管何時何地,都要為尚且無法駕馭移動支付的老人、兒童以及其他特殊群體留下必要空間,以更為多元的視角、更為包容的心態、更為舒適的體驗去攜手擁抱嶄新的數字時代,去解鎖更多的“幸福密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