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經過十年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全球公共產品,在為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為完善全球治理拓展新實踐、為增進民生福祉作出新貢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間合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得到不斷深化。 構建嶄新平臺,擴大國際合作。2017年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習近平出席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務實合作平臺;不是對外援助計劃,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目前,已有超過150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共建。無論是“硬聯通”還是“軟連接”,“一帶一路”都產生了豐碩成果。“硬聯通”方面,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陸續建成并投運,中歐班列開辟了亞歐陸路運輸新通道,“絲路海運”國際航線網絡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軟連接”方面,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規則標準等領域合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中國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1份自貿協定,與65個國家標準化機構以及國際和區域組織簽署了107份標準化合作文件,與11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開辟發展空間,創新治理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金融治理方面,“一帶一路”建設抓住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實施基礎設施先行,在鐵公基、陸海空、人機交互、萬物互聯等傳統和新興基礎設施各個領域,充分發揮了中國優勢。在氣候治理方面,中國著力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通過構建“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三位一體模式,努力解決人類能源短缺和轉型問題,彰顯了“統籌協調,標本兼治”的智慧。 深化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只有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增加人文科技交流,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防災減災等全球性問題。人文交流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步入高質量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支點。截至2023年,中國累計培訓共建國家技術和管理人員1.6萬余人次;累計幫助50多個非洲國家建成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0余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拓展了全球治理的實踐探索,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面向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從新起點再出發,將會為共建國家創造更多發展機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