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十年前的金秋,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截止到目前,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
十年發展,碩果累累。中吉烏公路長達950公里的現代化公路通車5年多來改變了沿線居民的發展軌跡;老撾、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從“陸鎖國”變成了“陸聯國”;走遍了亞歐大陸的中歐班列已開行7.8萬列,運送貨物價值超3400億美元;中巴經濟走廊累計創造20多萬個就業崗位,有效帶動了本地人口就業。“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一帶一路”不是“獨奏曲”,而是“交響樂”,而廣大民眾正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和受益者。
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魯班工坊在20多個共建國家開設了工業機器人、新能源等 70 多個專業,為相關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技術技能人才;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帶動“中文熱”“中國文化熱”在沿線國家持續升溫;“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活動連續舉辦16場,1500多名各國青年以欣賞、互鑒、共享的視角分享世界故事。在時代風云不斷變幻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求同存異。
“天下大同”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一帶一路”是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正在成為中華民族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等的不斷建設落地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漸漸深入人心。“一帶一路”既是為了中國的發展,也是為了世界的發展,旨在推動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推進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只要各方攜手同心、行而不輟,持續走穩走好“一帶一路”這條繁榮之路,為經濟增長創造更多機遇,為人民幸福提供堅實支撐,就能為人類共同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