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部講述在大英博物館的一盞玉壺出逃尋鄉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獲得大眾好評,火爆“出圈”,新的傳媒形式使這些曾經與大眾頗有距離感的歷史文化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中華文化沉淀了五千多年的歷史,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和極致審美,作為新時代青年,應該勇于接過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接力棒,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不忘本來,延歷史底蘊,厚植更基礎的文化自信。守住我們的文化根脈,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繼承保護,更需要精神上的積淀和升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秘密在秦兵馬俑的壯觀中隱約可見,敦煌壁畫則展示了盛世的壯麗景象,三星堆遺跡又讓人對神秘巴蜀文明產生好奇與感悟……保護好文化遺產就等同于保護中華文明的集體記憶,傳承好文化遺產就是在傳承自信的根源。要堅持不忘本來,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要重視歷史文物遺跡的保護,常懷敬畏之心,自覺樹立保護意識,堅持以用促保的原則,推進文化遺產的活性化利用,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守正創新,取前人風骨,鑄就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論經歷多少風雨變幻,都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這充分表明創新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此青綠》與《千里江山圖》的跨時空對話,在剛柔相濟的音樂中演繹出“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繪山河”,令人驚嘆不已。中國風、中國味、中國情三個元素貫穿始終,細節之處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解碼傳統文化的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讓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繼往開來,承發揚之舉,共筑更廣泛的文化自信。中華文明以其卓越的包容性而著稱,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關鍵,就是要講好中華文明的生動故事、傳播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增進中華文明的群體認同,強化參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自信。因此,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不僅從內部汲取養分,加強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不斷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要善于巧妙運用“無形的宣傳”,將價值觀融入文化產品和文化元素,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文物作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精神和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只有讓每一件“活起來”的文物都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生動教材,才能為建設文化強國蓄能,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