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孟晚舟一席紅衣歸國;兩年后,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全場高喊“遙遙領先”,這一次的華為,少了份悲壯,多了份從容。無論是性能卓越的麒麟9000s芯片,還是此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華為新專利“反射鏡、光刻裝置及其控制方法”,都預示著壓在中國半導體產業頭上最后一片烏云已悄然散開,中國“芯”守得云開見“光”明,我國自研“光刻機”已初見曙光。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翻開近代歷史,大國之爭從來都是技術之爭。從瓦特改良蒸汽機造就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到電氣革命引領美國的“山姆大叔”時代,科技總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際環境錯綜復雜,近年來少數西方國家動用國家機器,對我國高科技企業開展了全方位、全領域的圍堵,技術之爭的“鐵幕”正在加速落下。事實證明,核心科技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唯有自力更生,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突破發展的“天花板”,夯實安全的“壓艙石”。 攻堅克難,堅定歷史自信。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回溯過往,從兩彈一星到探月探火,從蛟龍入海到大飛機首飛,中國的科技工作者總能夠用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打贏西方國家技術封鎖的翻身仗。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我們要清晰的意識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因此面對新一輪的技術封鎖,我們更要增強自信,鼓足干勁,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闖勁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韌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高峰,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用一個個行業明珠,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想要掰開“卡脖子的手”,就要充分激發人的主動性。一方面努力加強科技人才培養,通過探索實施“強基計劃”等,培養出一大批有志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優秀青年人才,夯實基礎研究的地基,繪出科技創新的藍圖。另一方面還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近年來無數科技成就、大國重器、超級工程實現,都離不開大國工匠們的高超工藝和技術。唯有聰明的頭腦和技術的雙手雙向發力,才有機會沖破技術的桎梏,實現中國關鍵核心技術“0到1”的突破。 歷史經驗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們唯有聚焦目標,鉚足干勁,銳意進取,接續奮斗,筑牢強國之基,勇攀科技之峰,才能穿越黑夜,踏破邊界,沖破迷霧,點亮中國核心技術的燈塔,護航“中國號”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