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新華網與人文清華共同主辦的大型文化探源節目“走讀中國·絲路行”正在熱播,從高山白雪、秋草繁盛的祁連山到雄渾寬廣、巍峨壯觀的莫高窟再到大漠孤煙、黃沙萬里的玉門關,帶領觀眾們聆聽歷史遺存的回響,探尋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遺產。25日下午,第二期節目“胡天漢月莫高窟”進行現場直播,莫高窟是位于中國甘肅省敦煌市附近的一組古代佛教洞窟,也被稱為“千佛洞”。它是一座時光之城,一個凝結著中國古代文化和佛教精神的圣地,它其中所包含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至今仍熠熠生輝。 自信的燈塔,照亮著莫高窟文化傳承的千年根脈。清代學者汪漋曾在《游千佛洞》中這樣詠嘆莫高窟壁畫的精湛之處:“神工勞劈劃,匠手巧雕鐫。” 高超的藝術技巧加上對題材、色彩和結構的深刻理解造就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莫高窟壁畫,其間凝結著無數匠人的智慧,傳承了千年的浪漫歲月后,如今成為了只屬于東方人的藝術寶藏。莫高窟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保護并傳承,而中華文明傳承的土壤之中就深埋著文化自信的種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化自信是中華文明連綿發展的價值根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只有文化自信自強了,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科技的潮聲,承載著莫高窟文化弘揚的深遠韻律。“走讀中國·絲路行”這一節目采用了大型實景現場直播的手法,以全新的方式帶領觀眾們身臨其境地領略著這三千年古道上的悲壯蒼涼與豪邁恢弘。祁連山上萬馬奔騰,莫高窟內飛天群舞,玉門關前萬里長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借助科技的力量在觀眾面前“活”了起來。文化創新和科技的結合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兩者交融演繹,往往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這種融合可以通過數字藝術、虛擬現實、智能化展示等新型科技方式實現,創造出更加多樣的藝術形式,包括舞蹈、歌劇、虛擬實景等等,讓人在感悟文化美學、探尋文化源頭的同時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數字科技為傳統文化注入著新的活力,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 交流的音符,譜寫著莫高窟文化交融的瑰麗篇章。莫高窟作為“一帶一路”的起點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它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貿易往來。數千年來,商人、學者和朝圣者都曾來到這里,帶回了不僅僅是絲綢、茶葉和瓷器,還有知識、藝術和宗教信仰。莫高窟文化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著深刻的聯系,它是文明互鑒和多元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正如古代的絲綢之路曾將東西方連接在一起,今天的“一帶一路”也在全球范圍內促進著合作和共同繁榮。而2023年正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十周年,莫高窟的存在也提醒著我們,文化不僅僅是國界的界限,它是連接人類的紐帶,也是世界和平與友誼的橋梁。莫高窟文化不僅僅是中國的瑰寶,更是世界的寶藏,這一寶藏將繼續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為全球文化交流和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駝鈴悠悠,如一曲奇美的文化樂章在耳畔婉轉回蕩。它讓我們想起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想起了古老的商業和文化交流,想起了那些曾經在壁畫前忙碌的匠人的堅韌和智慧。它不僅是一種聲音,更是一種傳承。它承載著文化的傳統,連接著人與自然的紐帶,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片廣袤的沙漠,以及曾經在那里留下足跡的人們的故事。駝鈴的悠悠聲音,永遠不會被時間抹去,它將繼續在沙漠中回響,講述著永恒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