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從圣彼得堡傳來喜訊,在第二屆俄羅斯“無國界”國際馬戲節中,北京演藝集團旗下中國雜技團經典之作《俏花旦·集體空竹》問鼎金獎,續寫了中國雜技團第69枚金獎的輝煌傳奇。 近年來,以傳統技藝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從江蘇南京云錦閃耀進博會,到中國竹編折服海外網友;從微型陶藝火爆短視頻平臺,到空竹雜技在國際舞臺奪冠。中國傳統技藝一次又一次的走紅出圈,不僅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厚重底蘊,也告訴我們在當下社會傳統技藝仍有巨大的潛力可待挖掘。我們須保護傳統技藝,做好傳承工作,汲取歷史養分,融合現代精神,古為今用,去粗取精,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用中國智慧為偉大復興增添動力。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產俯拾皆是,大到一省,小到一村,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傳統技藝。傳統技藝不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是研究當地歷史傳統的鑰匙;然而近代社會的動蕩不安和現代技術的強力沖擊,一些珍貴的技藝變成失傳的絕技,依然存世的也面臨傳承和斷代的難題,這些技藝一旦消失將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遺憾。值得欣喜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包含傳統技藝在內的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非遺保護事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潮州市考察調研時發表講話:“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應健全非遺保護法律,地方要根據當地實際建立地方性法規體系,完善非遺保護保障機制;加強學術研究,培養專業人才,提高專業化水平;做好傳統技藝職業宣傳,做好認定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就業幫扶和其他補助。 傳統技藝的發展需融入時代、接軌國際。傳統技藝在互聯網上的一次次爆火,讓我們看到了它在現代社會的生命力和適應力;以空竹雜技為代表的傳統技藝在國際舞臺上的一次次綻放,體現了世界人民對中國傳統技藝的認可。科技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傳統生產模式產生強大的沖擊,許多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被邊緣化甚至淘汰。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傳統技藝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ヂ摼W強大的擴散能力,可以將原本偏安一隅的當地傳統技術傳播到遠在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勢,制作精美的短視頻在國內外網絡平臺上發布;乘著直播帶貨的東風讓當地的領導干部、名人明星為家鄉傳統技藝代言;地方加強宣傳教育,使當地人民熟悉了解和熱愛家鄉傳統技藝;亦可制作文創產品,實現帶動旅游業、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多贏局面。積極參加國際比賽,參與各種評選活動,讓地方傳統技藝不僅接地氣,更要接軌國際,在世界打開知名度。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中國傳統技藝歷經了千年歲月的洗禮,積攢了厚重的力量,將在新時代展現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調研時所講,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