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將至,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也是秋季第四個節氣。秋分是食物豐收的時節,人們常常食用各類瓜果以慶祝和感恩豐收,與此同時,秋分日后,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豐收伴隨著秋涼,恰似青年人于磨練中收獲碩果。 劉禹錫在《秋詞》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他以“詩情”應對多數人眼中的“悲寂寥”,亦如其《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心境,最終成就“詩豪”的美譽。青年人可從劉禹錫身上尋找啟發,以樂觀的心態去迎接人生的“秋涼”。 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人無理想則不立,國無信仰則不強,宋濂年少時志于學,時常于“窮冬烈風”之時“趨百里外”追尋教誨,正是因為內心有著堅定執著的信仰,才能做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最終成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我國強國強軍的理想,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等一批“兩彈”元勛,以及無數隱姓埋名的科學家、軍人、工人、學生等來自各行各業的前輩,為共同的信念付出青春甚至是生命。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理想信念不是一時的事,而是一世的事,當今許多青年所經歷的迷茫大多來自于理想信念的缺失,青年人要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去迎接生命中的苦難,“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要在思想上不斷進行檢視、自省,撣心中塵,破心中賊,用信仰去溫暖“秋涼”。 要進行艱苦的奮斗,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任何美好理想,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足胼胝的艱苦奮斗,唯有撐蒿不已、奮斗不止才能沖出重圍。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句,勉勵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學子,還是臥薪嘗膽、聞雞起舞的英雄,或是寧死不屈、慷慨就義的烈士,偉大的奮斗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稟賦,正是這種“雖九死其猶未悔”“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指引中華民族走向自立自強。當代青年要把先輩前賢的奮斗精神接續傳承下去,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攫取精神動力,從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凝聚磅礴力量,從無數仁人志士的奮斗歷程中學習經驗啟示,頑強拼搏,勇于奉獻,最終做到“萬水千山只等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