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在天津舉辦。本屆大賽以“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為主題,吸引了全國各地4045名選手同臺競技。“華山論劍”式的比拼中,“絕技”縱橫,“絕活”紛呈,精彩而吸睛的賽事對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成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效應和推動作用。 賽出新意,讓絕活絕技“熱”起來。從集成電路工程、人工智能工程的“高精尖”,到電商銷售、烘焙制作的“接地氣”,本屆大賽的109個競賽項目覆蓋了15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的75%,更寬的賽道讓這場賽事有了更廣的受眾群體,更靈活的“賽展演會”集成模式則讓大家對于職業技能的認知不再止于“觀”而更多地傾向于“感”,其中移動機器人、精細木工等8項易于上手、互動性強、觀賞性高的項目成為了現場的“人氣王”,“零距離”的接觸和“滿負荷”的體驗將大家的“興奮值”直接拉滿,也讓后續的“打卡拍照發朋友圈”“收集賽事紀念章”“評選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等次生活動成為水到渠成的自覺性為。由此可見,在普羅大眾與職業技能的交互上花心思、下功夫、搞創新,是進一步提升“絕活絕技”關注度和熱力值的根本所在,也是增強新職業從業人員社會認同感和自身榮譽感的強心之舉。 雙向奔赴,讓人才資源“聚”起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有了源源不絕的“人才富礦”。以本屆大賽為例,上有58歲的“老師傅”,下有16歲“小工匠”,學生選手占比40%左右,其中大中專院校和技校的參賽學生占比達到了89.5%,這些都是我國科學打造人才生態的生動體現。各大職業院校要深刻認識到,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必須深入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地優化技能人才成長途徑,為廣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展示自己、切磋技藝的平臺,才能實現教育、人才與產業、創新的有效銜接。而廣大技能人才也要珍惜難得的“出鏡出彩”的機會,主動將自身價值融入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中去,在各自的賽道上潛心雕琢,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發光發熱,力爭在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的時候站出來挑大梁、唱主角。 崇賢尚能,讓復興之路“亮”起來。以賽促訓、以賽促培、以賽促建,其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下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仍然稀缺,“重學歷、輕技能”的現象的現象仍然存在,我們必須打破“論資排輩”的老舊思維,貫徹“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發展觀念,在營造崇賢尚能的氛圍中推出更多更實的舉措,除了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薪資待遇、落實生活保障等方面外,還要加強宣傳引導,講好技能改變人生、實干成就未來的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讓尊重勞動、善待人才、推崇創新成為社會共識,也讓更多人理解關心支持技能人才的成長之路,并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隨著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相信會有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如繁星般閃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亦將于漫天星辰中,熠熠生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