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了2023年8月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相關數據,截至今年8月份,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720.8萬臺,同比增加67.0%,中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整體維持增長。 充電樁建到哪里,新能源汽車才能開到哪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一頭關乎經濟高質量發展,一頭關乎普通群眾出行,是名副其實的“關鍵小事”。只有織密織牢充電網,才能讓新能源車在神州大地無“油”無慮、自由馳騁。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近年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范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1556萬輛,而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約720.8萬臺,其中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在227.2萬臺。對比往年數據,我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正穩步增長。但從細分數據來看,高速公路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還不到全國總量的1%,充電電量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四川等發達省份。這些數據都表明,我國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布局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合理、服務不夠均衡、運營不夠規范等問題,要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仍需要各方持續發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要想駛上“快車道”,充電樁這一“糧草”必須先行。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正是瞄準新能源車主的“充電焦慮”和續航痛點,積極按照科學布局、適度超前、創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則,建設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切實為群眾解決難題,滿足群眾多樣化、高品質出行服務需求,更好地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助力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與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當然,化解“充電難”問題,不僅要實現“有樁用”,更要“用得好”。“從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到“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從打造車、樁、網智慧融合創新平臺”到“推廣普及機械式、立體式、移動式停車充電一體化設施”……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措施不僅明確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和重點區域建設,還圍繞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加強科技創新引領等方面提出具體任務。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聯合下,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共同驅動,讓充電樁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真正實現“處處有”“充電快”“服務優”。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而充電樁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織密織牢充電網,從根本上解決能源供給難題,打消車主“里程焦慮”的后顧之憂,才能讓“綠色、智能、安全”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大地上盡情馳騁,實現無“油”無慮的出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