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每年的9月10日,大眾的第一反應都是耳熟能詳的教師節,其實9月10日還是一個特殊的節日,世界預防自殺日。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全球每年有80萬人死于自殺,每40秒就有一個人因自殺身亡,其中青少年的占比更是令人感到心痛和惋惜。迄今為止,自殺已經成為15-19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 世界預防自殺日的主題從“自殺一個都太多”到后來的“行動創造希望”,無不包含著人們想要預防自殺的信念和挽救悲劇的決心。正確讀懂青少年的內心,聽到他們“無聲”的求救,才能不讓悲劇上演,守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出現自殺傾向,并不是“寵壞”。時代發展瞬息萬變,如今社會早已不是物質匱乏的時代,但卻有很多人的思想還停留在上一時代。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從小錦衣玉食,不應該產生輕生的想法;是因為從小嬌生慣養,沒有經歷過苦與難,才會不知生命的可貴。這種觀念也說明了現在部分家長舊觀念的殘存和心理學知識的匱乏。自殺,不會僅僅是因為一件事情引起的,其原因復雜多樣,成長環境、社會環境、人際關系、壓力過大等,都是導致青少年結束自己生命的直接原因。家長們只有扭轉思想,多換位思考,正確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避免出現更大的損失。 讀懂孩子的內心,要學會認真傾聽。大部分的自殺并不是因為一時沖動,而是在最終結束生命之前就已經發出過一些警告信息了,正確識別這些警告信息并引起重視,多加包容和開導,便能將青少年從深淵拉回。當青少年透露出對人生的悲觀情緒,同時伴有情緒低落,甚至突然對身邊人說起委婉告別的話,都是散發危險信號。父母作為青少年最親近的人,一定是傾訴的第一選擇,但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的傾訴常感到不耐煩,不愿意傾聽,或者忙于工作,疏忽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最終導致孩子不愿訴說,距離越來越遠,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對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理解和包容非常重要,要學會認真傾聽,分析他們的心理,才能真的讀懂他們。 聽到孩子的“求助”,要及時合理引導。作為青少年的家長,不僅僅應該關注孩子的學業,更應該重點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當發現孩子情緒過于負面,對生活喪失興趣,發出“無聲求救”時,要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共同打消孩子輕生的念頭。應該學會正確的陪伴,避免在孩子情緒已“滿”的情況下,過度向孩子傳輸自己的想法,而是要靜靜地聽他們傾訴完,對他們的想法和觀點表示認同,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認可的,撫平孩子的情緒,得到孩子的同意后,再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守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特,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珍視與守護。世界預防自殺日也應該被更多人知曉,用自己的光與熱,去溫暖每一個需要被溫暖的人,讓世界多一份善意與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