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直播正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引擎,為演藝經濟帶來新增量。依據2023服貿會期間發布的《文化貿易藍皮書:中國國際文化貿易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中國的網絡表演直播行業規模達到1844.42億元,從事相關行業的直播賬號數量突破1.41億。激蕩的直播演藝行業與飛增的各項數據,無不顯示著線上演藝正在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演藝形態。 而我們如何去看待這種全新的演藝形態,這依然要持有審慎的態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直播演藝行業的發展為大眾文娛生活開辟了全新的空間,更是為傳統文藝的發展注入了強勢的動能。因為多元文化沖擊、傳統曲藝演出觀眾老齡化上下游產業鏈沒有真正打通等各類因素的影響,部分傳統演出項目面臨瀕危境地,而網絡表演直播成為破局的關鍵,根據抖音數據顯示,2022年民樂類直播場次超過178萬場,累計直播時長達233萬小時,非遺類直播每天開播1617場,潮劇、木偶戲、英歌等瀕危非遺演出也在抖音直播間收入超千萬點贊。 專業演藝從業者和文化演出機構入駐各大直播平臺,可以借助網絡表演讓傳統文藝覆蓋到更為廣闊的群體,為傳統藝術文化的宣傳普及提供強勁的引擎,而直播打賞的外溢效應更是可以幫助各類瀕危的藝術類目再現活力,對于中華藝術文化的保護與傳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這也正是網絡表演直播的價值所在。 而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直播演藝行業畢竟是以流量為重要衡量標準的活動方式,如果長期依賴,難免會導致“演藝內容”跟著“流量走”、追著“熱點跑”等價值取向方面的問題,如果不能嚴格把控,難免會損害直播演藝行業的整體形象,對傳統文藝的復出與創新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堅持嚴管厚愛,加強督促引導,既要能夠引導更多的傳統文藝借助直播平臺實現“脫胎換骨”,讓藝術演出收獲新舞臺、新觀眾、新收入、新傳承;也要能夠把控輿論風向,深耕內容品質,讓更多有風骨有責任有情懷的藝術家成為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的“中流砥柱”,塑造風清氣正的良好傳播形態,讓優質文藝演出不斷涌現和增長,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多元內容的需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中華民族復興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撐,更要大力宣揚傳統文化,激蕩民族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新技術的發展背景下,要學會“借勢而為”,能夠從時代潮流中汲取智慧與力量,以更具創新力和特色性的方式去將中華文化基因表達出來,讓文化的魅力能夠經久而不衰;同時也要牢記“文藝是一項鑄造靈魂的工程”,要始終堅守責任,保持對作品品質的不懈追求,真正讓直播演藝形態成為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藝的新窗口、新支點,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光添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