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2023服貿會期間發布的《文化貿易藍皮書:中國國際文化貿易發展報告(2023)》中稱2022年線上直播規模達1800多億元,正成一種獨立演藝形態。線上直播是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擁抱數字化的積極探索,也是文化出圈的新機遇。新業態體現數字化時代趨勢。在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環境下,直播作為線下演藝的“第二舞臺”具備實時互動、不受地域限制、強大信息傳播能力等多種優勢,讓其在疫情過后依然是大眾的“寵兒”。自2020年云上演播“井噴”以來,5G賦能、視覺技術升級等創新技術的加持更鞏固了“云演藝”的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發展“云演藝”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實踐,是打破原有演藝生態束縛的必然路徑。 數字化促進“云演藝”蓬勃發展。藍皮書顯示的龐大數據背后,是行業自救、尋找新機的迫切期盼,在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中尋找行業發展的新路子。目前,我國演藝行業存在傳統曲藝演出面臨觀眾老齡化,民俗演出受影響大等問題。正是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沉浸式藝術作品只提供“短暫”美好,而在這個時間碎片化和需求多元化的時代,需要將“酒”擺出巷子提供給更多不曾進巷子的人。數據顯示,民樂類直播去年整年場次超過178萬場,觀看人次超過61億,東倉鼓樂社直播西安鼓樂去年全網播放量達4.2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訊號和靈感,直播更是為演藝行業插上了翅膀。 “雙演融合”助力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藍皮書顯示的數據正體現了大眾對線上演藝的認可。今年的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直播,全世界觀眾通過線上直播實時欣賞到蜀繡織繪的“錦繡之路”,欣賞到美輪美奐的中國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藝術沖擊引起全網熱評,諸如此類的線上演藝讓更多的傳統文化火出圈。這根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的文化遺產,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要讓傳統文化“軟著陸”,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合理借助網絡平臺力量,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加大資金投入和確保演藝內容質量,以根鑄魂,厚積薄發,讓傳統文化“老樹發新芽”。 當數字化與演藝實現雙向奔赴,雙軌運行新業態必將推動演藝行業邁上新臺階,探索出“觀”與“演”的更多模式,引領行業更新迭代,在守正創新中帶來更多行業價值和商業價值,為線下演藝帶來更多的流量,為文化傳承提供更好的崛起時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