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舞劇頻頻“出圈”,舞蹈類演出場次、票房數據呈上升趨勢,各地呈現一票難求的火熱局面。這些舞劇用舞蹈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汲取中國獨有的傳統美學的文化養分,彰顯出中華民族熠熠生輝、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經典舞劇《絲路花雨》于8月23日在甘肅省蘭州市的甘肅黃河劇院常態化駐場演出,琵琶伎樂,捧花飛天,霓裳羽衣,堪稱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絲路花雨》取材于源遠流長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通過“復活”古老壁畫,再現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絲綢之路繁榮昌盛的輝煌景象,被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舞劇是以舞蹈為主要敘事手段表現一定戲劇情節內容的舞蹈形式。 以舞為媒,遇見傳統文化的美好。以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千里江山圖》為基礎創作的《只此青綠》一經演出深受觀眾好評,它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通過雅、逸、空、妙的中式美學,喚起觀眾心中的文化基因。《千里江山圖》中山的層巒疊嶂化成了舞者不同動作角度的高低錯落,舞姿更為突出長線條,將中國古典舞身韻中“貴柔主靜”的審美觀呈現給觀眾。以《只此青綠》為代表的優秀舞劇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將傳承和創新的藝術表達手法融合了現代舞臺技術,傳遞中華文化魅力,喚醒觀眾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驕傲。如劇中表達的那句心聲:我靜待畫中千年,惟愿以絢爛此身成全時空的聯結。這份時空的聯結成全了古人與今人穿越時空的對話,成全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 以古為材,講述文物故事的活力。以尼雅遺址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為靈感來源的《五星出東方》,再現了西域戍邊的漢族校尉與北人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新疆作為祖國懷抱中的一部分,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般緊緊相擁,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題。依托于國家一級文物《東漢·舞樂車馬圖漢畫像石》改編的《漢俑如夢》,沉睡在畫像石上的漢代女俑在舞臺上翩然起舞,活靈活現,讓觀眾們一覽千年前劉邦迎戚姬的盛大場面。一件千年前的文物,演繹出一臺精彩的舞劇,融合了音樂劇、中國古代音樂、詩歌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讓過去的物品穿越時間的間隔與現代相連,讓觀眾從文物中學習古人的智慧,從故事中感受古人的情懷,真正讓文物彰顯價值,重煥生機與活力。 以史為基,彰顯中國精神的偉大。近年來,現實題材舞劇創作層出不窮,舞臺上再現動人的歷史時刻,讓觀眾穿越到那段光輝歲月中,重溫中國精神的偉大。舞劇《永遠的長征》講述了崢嶸歲月中在班瑪縣草原發生的感人故事,生動展現了軍民一家親的真摯情感,再現了艱苦卓絕、百折不撓、可歌可泣的長征精神;舞劇《鐵人》重現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工人忠誠愛國、愛崗敬業、求真務實的“鐵人精神”等等,這類舞劇結合記錄性和藝術性,往往以真實歷史為基礎,用現代的視角和舞蹈語匯表現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認同,用舞蹈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立足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高點,大力弘揚時代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離不開藝術的引領和創造,這是屬于我們的文化自信,需要我們的傳承,也值得被更多人知曉。以舞劇為代表的藝術形式,只有滿懷對歷史的感恩,凝結技術層面之上的深度思考,才能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步中真正實現舞蹈舞劇文化進步,推動民族舞蹈藝術的繁榮興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