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版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四部門聯合啟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3”專項行動,這是全國持續開展的第19次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行動。 數字經濟時代,線上線下、網上網下,資訊信息流奔涌如潮,人們在舉手投足之間,就能看到、聽到、知曉到過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才能知道的內容,但這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給原創者、著作人等帶來了網絡侵權盜版的困擾。 過去,我國版權制度相對薄弱,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版權保護等也相對較差,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要去保護自己的成果,再加上被侵權后,取證難、舉證難、法律條文不健全、援引案例少等因素的存在,導致侵權者有大量漏洞空子可鉆,而被侵權者維權成本高企,大部分時候只能是忍氣吞聲、徒增郁悶。2022年5月,中國版權協會發布的《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網絡文學盜版損失規模為62億元,多數網絡文學平臺每年有80%以上的作品被盜版;82.6%的網絡作家深受盜版侵害,其中頻繁經歷盜版的比例超過四成。這一組數字表明,網絡侵權盜版現象之嚴重,可謂觸目驚心。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發展與進步,各種網絡平臺層出不窮,尤以短視頻平臺傳播速度快、流量收割猛,在這一方面的問題更加的突出,所以國家相關部門在意識到這一問題后,也迅速行動,修訂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并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連續19年開展“劍網”專項行動,去年共查辦侵犯網絡著作權案件1180件,刪除侵權盜版鏈接84萬條,關閉侵權盜版網站(APP)1692個,處置侵權賬號1.54萬個。重拳出擊之下,這一行動成果固然可以看到國家打擊力度之大、成果之豐碩,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網絡侵權盜版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保護版權、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之路任重道遠。 知識產權著作的天然獲利性,決定了盜版侵權問題根治的艱難性,這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幾次專項行動就能徹底解決的。必須要由全社會共同參與,國家完善相關制度法律、加強社會宣傳引導、增強監管執法力度;各行業平臺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加強審核管理;原創者積極主張權利,消費者自覺維護公平正義,拒絕侵權盜版產品等等,只有形成一個政府主導、行業共建、群眾參與的“銅墻鐵壁”,才能切實打擊盜版侵權、防止劣幣驅除良幣的情況發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創新已成為時代命題的大背景下,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之源,打擊網絡盜版侵權就是我們的應有之義、應盡之責,因此我們必須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做優,堅持做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