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年版)》(以下簡稱《國家標準2023》)。新版國家標準里需要做的民生實事、“關鍵小事”更多了,因此我們更需關鍵作為來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在提升民生服務質量上“用心”。老舊小區加裝充電樁和雨棚、打造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新增“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服務、將“農村危房改造”服務對象擴大到農村低保邊緣家庭和未享受過農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的其他脫貧戶,這些“關鍵小事”或許在群眾生活中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小事連著民生,民生連著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大勢所趨,更是民心所向。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因此,要多從“關鍵小事”做起,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充分彰顯我們黨“枝葉關情”的初心使命。 在保障重點人群生活上“用情”。經過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有力條件,但是我們的基本公共服務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人群與人群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均等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國家標準2023》的出臺,標志著國家有在將有限資源優先用在重點領域、重點群體和薄弱環節,把重心放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以標準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多元化、精細化,把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延伸到農村和偏遠地區,逐步縮小城鄉、區域、人群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同時兼具短期和長期效應,有力推動共同富裕。 在基本公共服務可持續上“用腦”。有據可依、有制可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大穩定、小調整是本次基本公共服務提升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方面,繼續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提高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支出比重,同時地方政府要提高重視程度,持續強化資金、資源等基礎要素保障,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與市場、社會等多元參與主體間的最優合作路徑,兜牢兜住基本民生底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陽光透明的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強標準落實和日常監管,促進標準信息公開共享,不斷完善對基本公共服務新標準實施效果的監測評估機制,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指標體系,對相關企業、參與人員的落實力度和服務水平加強績效考核評價,促進公共服務體系的新標準新要求真正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