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保土護生態,山川大地換新顏。”漫步在榆林高西溝、定西花岔等特色小流域及莊浪、彭陽梯田等風景線,風吹麥浪,氣候宜人,這些曾經黃土滿天風沙不斷的地區逐步實現了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改變。近年來,國家聚力水土流失治理,攻堅克難,以青山綠水之新顏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以來,我們就不斷做細生態文章。18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州市安吉縣考察,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隨著時代進步,生態環保理論也在不斷進步,在今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總書記強調,要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這便是對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更深層的理性思考: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和綠水青山協同并進,如果想要更加高品質的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土流失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現象具有極其嚴重的危害。小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沙塵暴襲來,短短十幾分鐘,就能把四周景象變個樣。網友戲稱為“伸手不見五指的黃”,大到將威脅國家生態安全、飲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制約經濟發展。因此,聚力中國特色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是實現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手段。 在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中,我們從不含糊,堅持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不斷強化法治保障,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相關法律制修訂,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全國水資源用途管制制度。以制度保障為根基,守一方水土,保三江凈水。 “水常清 產業興 百姓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國家通過加大對水土保持工程的投資力度,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的治理和保護,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質量和效益。從目前來看,大型水利工程,既能拉動社會的水利投資,帶動就業率,也可成為穩定宏觀經濟市場的有效抓手;從長期考慮,它能夠對防汛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強力保障,推動我國中長期發展目標的成功實現。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國家在水土保持科技化上從未停止過努力的腳步。不斷加強對水土保持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推廣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水土保持模式。加強智能水利建設,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持治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強化生態環境保持理論研究與技術突破,促進科學技術轉化與技術推廣,為水土保持工作帶來更加積極的探索。 面對水土流失,我們普通人可以為高水平保護做些什么呢?水土流失與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治理水土流失不僅需要國家總體把控,而且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身邊小處著手,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杜絕濫砍濫伐、保護森林、合理開發,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產品。不亂丟垃圾,少用塑料袋,減輕白色污染。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每個人的小舉措必將匯成環保的長河,滾滾不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多方的協調努力下,2022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下降到265.34萬平方公里,較2021年減少2.08萬平方公里,減幅0.78%,年際減少量和減幅均較上年度有所擴大。將繼續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防治水土流失,還回青山綠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