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是民生保障的底線標準,社會保障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此舉是各地政府向人民群眾作出的“硬承諾”,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生的殷殷關切,更是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織密民生“幸福網”的關鍵。 做好民生保障,提高為民服務溫度。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我黨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江蘇省實現從“十件民生實事”到“十項民生實事”的轉變,這不僅是量的提升,更是質的飛躍;北京市統籌謀劃“一盤棋”,大力推進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工作,實現溫暖救助;廣東省打造“15分鐘”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圈,為居民提供優質便捷服務......這些舉措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新時代新征程,廣大黨員干部需以“干”為抓手,以“實”為基調,多付真情,多下基層,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兜牢民生保障,在實干中錘煉干事本領,把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落實到位,實現“民生清單”到“幸福賬單”的轉變,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筑牢就業根基,強化社會發展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為充分推動人民群眾高質量就業,需強化政策引導,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幫扶,充分發揮好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引擎”作用,增強群眾就業底氣,激發全社會就業熱情。疾駛的高鐵,搭載著數萬游子重返崗位;轟鳴的車間,吸引著鄰里鄉親盼望的目光;智能的招聘,活躍著青年學子求職心情......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織密民生“保障網”,托起千家萬戶“大幸福”。 加強精細管理,創新數據優化模式。精細管理體現以人為本的深厚情懷,高效數據優化模式讓群眾省心省事更省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為落實這一指示,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我們需堅持精細化原則,實現“親民建設”和“放管服”改革的融合,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優化服務模式,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利用云平臺收集群眾“微心愿”,高效解決問題難點和堵點,聚焦高質量發展所需,貼緊群眾所盼,打通黨員干部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標準。 大河奔涌幸福來,美好生活開新篇。做好民生工作需久久為功,下足繡花功夫,耕好為民服務的責任田,以實績在高質量發展中織密民生“幸福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