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稱乞巧節、女兒節,來源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麗神話傳說。在中國民俗節日中,七夕節被無數人賦予了美好的想象和憧憬,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為此人們把七夕譽為的“中國情人節”。中國人對愛的表達是含蓄的,除了那些表達愛情的古詩詞,人們把對愛情的向往也融進多彩多樣的民俗傳承中,穿針乞巧、投針驗巧、祈福迎仙、祭星等各地活動,寄寓同樣的美好愿望。千百年來的歲月嬗變,歷久彌新,節日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和文化滋養像水源一樣流淌到今天,映照在社會公眾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個性鮮明的文化意義。 唐詩宋詞中不乏七夕節的身影,白居易的“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李賀的“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崔灝的“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李清照的“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秦觀的“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婉轉動聽,似有若無的朦朧之美,充滿了古人詩意的想象。 七夕除了是傳統浪漫的節日,呈現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含蓄美,還兼具了“現代”的意蘊。自農耕時代,人類就渴望探索未知世界,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正是起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也包含了中華民族對宇宙的無盡探索。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這讓人們不斷認識宇宙、描繪宇宙,探索神秘的浩瀚星空,不斷引領航天科技發展讓中國走出蔚藍星球,逐步實現遨游太空的夢想,努力達成觀賞牛郎星和織女星風采的千年夢想。 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歡迎。伴隨“浪漫經濟”“甜蜜經濟”的應運而生,各級經濟體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參與其中,基于傳統文化項目的各式創新服務令人目不暇接,刺激著“愛的消費”,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人們在消費傳達愛意的同時也在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感受現代生活元素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奇妙之處,形成多維度、多層面的精神交流。現如今,人們把當代對愛情的向往融進多彩的節日習俗中,賦予七夕節新的時代精神。編織競賽、詩文比賽、穿針引線賽巧手等活動,使之既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又區別于西方國家的送玫瑰花、巧克力等形式,中國獨特的七夕文化之美。真正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吸引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朋友積極加入。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深層動力,愛與美好都不可辜負,讓我們在七夕中領悟中華文化之美,體驗無與倫比的中國式浪漫,成就人間最美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