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落下帷幕,獲獎的共有5部作品從不同側面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展現新時代文學發展成就和思想藝術水平。近年來,優秀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全社會也在提倡全民閱讀,在越來越濃的文化氛圍里,新時代文學需要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需要在中西方文化碰撞激烈的年代,發揚傳統推陳出新傳統文化。 文學是社會現象經過創造的反映,需積極面向社會發展材料,面向大眾,善結“大眾緣”。社會向文學提供素材,文學向社會提供規范,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既增加了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又改變了很多文學工作者的寫作方式,甚至重塑了文學創作的環境。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紙質媒體不斷退守,似乎已經是大勢所趨、人之所向。從前大街小巷的報刊亭不見了,報紙也越來越少,紙媒崗位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吃香。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經改變了大眾媒介的文化形態。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學這一印刷時代的文藝形式也面臨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依托互聯網形成的網絡文學日益成熟,文學與其他媒體也產生跨媒介互動和融合效果;另一方面,文學借助數字平臺在閱讀和傳播形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電子書、播客、B站、小紅書等平臺使得經典文學變得“唾手可得”。 新時代的文學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新舊媒體融合的必要性,增強文學的可讀性和與讀者的互動性,主動融入融媒體傳播格局之中。如果說在印刷時代,書店、圖書館是文學閱讀的理想場所,那么隨著平板電腦、電子書以及智能手機的流行,文學閱讀逐漸電子化和數字化,在互聯網搭建的虛擬平臺上,讀者擁有更多互動性和參與感,包括閱讀過程中的批注、劃線都能形成社交功能,使得文學消費帶有粉絲化和圈層化的特征。自媒體憑借方便、快捷、門檻低等特點,已經成為社會公眾表達自我的重要渠道與平臺,海量的自媒體以貼近生活、平易近人的樸素表達形式展現普羅大眾的微觀生活,往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引發社會熱議,并擁有了眾多的受眾。美食博主李子柒拍攝的短視頻憑借唯美的風格充分展現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典型。很多經典文學名著、熱門網絡文學借助播客的演繹實現了聲音化傳播,使得文字版的文學更加生動、立體。借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平臺,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的內容生產者,包括文字、圖片和影像,這給個人提供了參與文學、文藝生產的民主化和自主化的可能性。 新時代的文學工作者要抓住自媒體時代的機遇,在堅守文學本質的基礎上,充分用好自媒體的傳播優勢,有選擇地創新,以更符合新時代發展規律的方式推動文學的傳承與創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