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揭曉,5部作品摘得桂冠。它們是講述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三代建設者在青藏高原耕耘建設的《雪山大地》;人到中年到村莊經營民宿,見證了鄉村深刻變化的《寶水》;探尋民族歷史記憶與詩意傳奇的《本巴》;描述革命年代地下黨執行危難斗爭任務的《千里江山圖》;女警察探究復雜人性,追問生活真諦的《回響》。 不難看出這些作品中都有一些相似的特質,那就是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作品折射的時代精神。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抽象架空的世界,而是能時刻感受到時代背景,以及時代背景對小說中人物塑造的影響。這些作品有的展現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個別村鎮的變化,以小見大,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在鄉村建設時期各方面的變化;有的展現了革命年代奮不顧身的共產黨人“焦灼亂世,躬身入局”的英勇無畏,讓人們以一種身臨其境的狀態體會他們的一腔熱血;有的以全景式的視角,帶讀者領略藏族牧民在時代發展中生活的變遷以及建設的艱辛。 讀來這些作品,我們感受到的是震撼,它們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一部社會史書,以局部案例展示大環境下的發展與變革。縱觀歷代文學作品,不難看出,那些激發人們愛國情懷和民族斗志的作品,都能夠刻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通過這些作品我們仿佛能夠目睹當時的戰火硝煙和奮不顧身。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邁,也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愁思。研究這些作品,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歷史和精神力量。 這種具有民族性、愛國性的作品給了文藝作品一種鮮明的導向:優秀的作品一定是能夠做到守正創新、正本清源的。文學家除了塑造供人欣賞的藝術作品,更要具有社會擔當,闡述對于國民精神世界積極正向推動的作品。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靠的正是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精神譜系,才得以強大不息,中華人民從一代代經典文學作品中汲取奮斗的精神力量,從而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守正創新,守的是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創的是穿越古今的文化魅力。正本清源,正的是落后消極的文藝糟粕,清的是脫離現實的胡亂架空。 文學作品猶如枝葉,只有生長在中華民族的參天大樹上,才能汲取中華文化“根”與 “魂”的營養,而中華文化正因為有茂密的枝葉,才能永遠迸發強大的生命力。文學作品只有回應時代的呼喚,才能讓讀者閱讀的時候產生心靈深處的共鳴,只有展示愛國情懷、民族精神才能與時俱進,成為展現歷史發展的簡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