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對江蘇蘇州的口袋公園進行了專題報道,肯定了近來年江蘇蘇州口袋公園建設成績;2022年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大力推進全國“口袋公園”建設,促進解決群眾身邊公園綠化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為群眾提供更多方便可達、管理規范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如今,我國口袋公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口袋公園“遍地開花”,人民群眾心滿意足。 近年來,在蘇州的街頭小巷、高架橋下、休閑廣場等各處,一個個“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從形式上將城市裝扮得古色古香,從功能上滿足了市民對現代都市生活的美好愿望。上海徐匯區將高架下的“水泥森林”變身成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以“綠色+運動+兒童友好+”的設計理念打造身邊的“生態課堂”;北京王府井地區以“共生”理念打造“墻上痕”的兒時記憶場景,新舊交融,讓舊城風貌融入城市新生活;陜西西安持續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做到“四季常綠、季季有花,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讓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變成居民的生活樂園;廣州越秀區讓一塊爛尾建筑工地變身生態綠地,以“有人管理,有人打理,居民共同愛護”的模式讓馬莊巷社區公園“常綠常在”……這些城市的口袋公園以人為本,用為民的生態理念,打造各類主題公園,高效利用城市空間,配置多元化功能區域,讓每個年齡段的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儀園區。口袋公園的設計理念和主題還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讓綠色停留在城市里、圍繞在群眾身邊,同時通過特色的主題和景觀設計,讓城市的景觀更加豐富,向公眾傳達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懷,增加城市影響力,美化城市形象。 口袋公園讓生態美融入生活,是生態文明思想融入生產生活的實際體現。不少城市打造“綠城花海”概念,在保留老城區風貌的同時豐富城市植物景觀,保證公園可持續發展。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注重保護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樹老樹,優先選用鄉土植物,這不僅是建設口袋公園的要求,也是建設碧水藍天的大美中國、讓人民享受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成果的必然要求。“見縫插綠”“推窗見綠”,讓城市空間持續增綠,用綠的底色托起人民生活的喜色,正是一切為了人民的初衷。 口袋公園不僅將綠色送到家門口,還為人民群眾提供了運動、休閑、娛樂的新天地,是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北京市西城區“安康園”劃分一動一靜兩個活動空間,為老年人和兒童提供對應的設施和健身場地;安徽合肥為滿足市民健身需求,打造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的“口袋體育公園”。高質量口袋公園的建設可以有效改善我國人均體育場地偏小的現狀,讓人民群眾共享全民健身的碩果,為群眾提供更多健身去處,帶動公園附近的群眾運動健身,讓生活更加健康有活力,讓群眾體驗到更好的生活狀態。 口袋公園雖然袖珍,但是它們建設得好,建在人民心坎上,就會發揮無窮的力量。我們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努力為人民打造干凈美麗綠色的宜居家園,讓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爆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