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調研,先后參觀了翠云廊古蜀道和三星堆博物館,了解當地推進歷史文化傳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歷史文化遺址發掘研究、文物保護修復等情況。習總書記的這次考察調研,不僅為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提出明確要求,也為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做好調查研究率先垂范,上了一堂“公開課”。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真正開展調查研究,要厘清調研工作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明確調研方法步驟,堅持實事求是,做好一名基層考察家。 豐富內容,精準定位,不做“空談家”。習總書記的四川考察,重在守護生態環境,傳承文化內涵,為各行各業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指明方向。在全黨全社會大興調查研究,要問題導向,直擊要害,實行問題全梳理、難題大排查,圍繞12個基本調研方向,著力打通貫徹執行中的堵點、淤點、難點問題,把握好“點”與“面”、“近”與“遠”、“主”與“次”的關系,用系統觀念,前瞻思考,全局謀劃。 嚴格程序,棄虛求實,不做“場面家”。考察調研不是搞形式、走過場,要實事求是。領導帶頭,干部帶隊,深入基層接地氣,看實情、聽真話,不擺譜、不擺架,少拍照、忌打卡,唯實唯是,讓考察的指針更清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規范調研程序,嚴明調研記錄,一切從實際出發,杜絕重復調研、過度考察,輕車從簡,不給基層加負擔,干實事、謀實招,真正求實效。 結果運用,效果轉化,不做“理論家”。明確調查研究的目的,最終的書面報告也只是理論參考,成果展示也只是運用的前提。調研指導實踐,結果轉化實現,找準問題,摸清情況,是為了更好地提出對策,知難而上,涉險破難,強化結果運用實戰性。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領導干部在調研時切中要害,調研后把握關鍵,用問題引導方向,堅持統籌推進,完善調研長效化機制,讓調研之風蔚然長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