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陜西省漢中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漢中市博物館,參觀有關歷史文物展陳,了解漢中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情況,強調守護好中華文脈。 從舊石器時代到1996年建立地級市,漢中一直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者。戰國時秦惠文王置漢中郡以來,漢中就是一方重鎮,這里還是漢家的發祥地,漢王劉邦當年在這里建拜將臺,拜韓信為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克成帝業。在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軍相遇的主要戰場,一代名相諸葛亮在這里陳兵多年,六出祁山,歸葬定軍山,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里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更銘刻著數千年歷久彌新的人文情懷。這里有“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豪情,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情,有“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的悲情......不僅是漢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從杏花春雨江南到鐵馬秋風塞北,有著無數我們不得不自覺守護的文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不同的歷史時代之間,往往存在相同的旋律,這是人性的光輝,透過時空形成一種的“歷史感”。在抵御強敵時,文天祥和鄧世昌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在懷才不遇時,李白和辛棄疾生出了一樣的感慨。沒有這樣的歷史感,就無法認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抉擇,就無法體會辛棄疾“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無奈,就不能以文化視角追尋真善美,以人文情懷觸發理解與感知。回首來時路才能眺望前行路,比較前人的路才能堅定自己的路,這樣的歷史感,是一種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要涵養這樣的歷史感,就要精讀、深讀5000多年的歷史,讀通、讀透歷史背后社會發展的規律,就要堅決保護和傳承古跡文物, 深挖其背后孕育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就要以史為鑒,從王朝興替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就要以人為鏡,從前賢今人身上明辨是非和得失,在精彩的人物故事中博采眾長,見賢思齊;就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凝練智慧、學思貫通、知行合一,感悟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變化,在對歷史文脈的傳承中開創未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如今的漢中為現代人架起了與歷史對話的橋梁,諸葛古鎮呈現了后人對三國文化的新詮釋,興漢勝境展現了漢文化的傳奇畫卷,拜將壇矗立千年,定軍山依舊泰然.......這是漢中對文脈傳承作出的卓越貢獻,也是華夏子孫共同的歷史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