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抖音主辦的“非遺主播沙龍江蘇站”在南京星空劇場舉辦。淮劇、昆曲、絲竹等江蘇非遺在抖音直播間等線上平臺演繹名段,輪番競演,重煥光彩。 活動現場發布的《江蘇非遺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江蘇地區非遺直播超124萬場,觀眾欣賞時長超1億小時;非遺短視頻達2070萬條,收獲24億次用戶點贊。2022年,江蘇地區非遺直播觀看達17億人次,是2019年同類觀看量的40多倍;非遺短視頻播放量達226億次,是2017年同類的2000多倍。 “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筑牢非遺根基。科技為非遺線上平臺創新賦能,借助智能化手段對非遺作品進行人機共同創作,搭建線上展覽、虛擬展館、微信小程序等線上平臺,以多媒體、網絡化、技術化等手段,使非遺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數字化傳播。例如江蘇泰州非遺館網上展廳,通過運用圖片、文本和音視頻等多元資源,借助VR全景展示,全方位解讀江蘇泰州非遺項目。網上展廳涵蓋傳統技藝、民俗、曲藝等十個門類和上百個非遺項目,使非遺“觸手可及”。 “保護”與“宣傳”相結合,注重探索創新。非遺的宣傳除了借助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相關內容、制作宣傳視頻之外,近幾年隨著短視頻迅猛發展、網絡直播日趨紅火,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搭上了數字化快車。這讓一些非遺藝術找到了“第二舞臺”,打開了更廣闊的宣傳和傳承空間。一些傳承人在直播平臺進行文化展演,讓非遺重新走進當代人的生活,煥發出青春活力與光彩。他們利用直播等新手段,創造了眾多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內容,讓非遺走入年輕人的生活,真正在年輕一代心中“活”了起來。非遺宣傳注重探索創新,做好精準傳播,潛移默化注入“文化基因”,將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探索”與“傳承”相結合,鞏固非遺成果。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要積極培養非遺傳承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每一項非遺都凝結和傳遞著一個民族和地域的共同情感和經驗智慧,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源泉,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擴大傳承人群,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傳承人素養,確乎一個個人、一代代人的身體力行,積跬步才能至千里,才能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提供旺盛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促進非遺的傳播和合理利用,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