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四川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始試運行。新館按世界一流博物館標準傾力打造,歷經16個月完工,最新展示近600件文物,讓觀眾沉浸式體驗到了3000多年前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 許多不久前還裹在泥中,“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三星堆文物,如今卻可以在博物館中與觀眾近距離接觸,奇幻瑰麗的紋理、天馬行空的造型、鬼斧神工的技藝,或古樸或靈動,或大氣或雅致,近距離欣賞它們,總能讓人感嘆和震撼,對李白《蜀道難》中“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心馳神往。其中“鎮館之寶”為3.96米高的一號青銅神樹,共有9根樹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個果枝,果枝上立神鳥,樹側則有緣樹逶迤而下的銅龍,其造型大氣磅礴、渾然一體,復雜而精美,生動還原了《山海經》中完整的“十日神話”,古蜀人民通過它既展現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也向后人“秀”了一把高超的鑄造工藝。 除精美文物外,新館的智慧票務系統提升購票驗票效率,20個檢票通道讓游客快速入館,細致入微的服務事項增強觀光體驗,多個功能區域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新館用數字科技加持文化展示,緊扣不同主題分區展示,采用多媒體沙盤折幕,再現古蜀王都恢弘景象,通過數字化虛擬修復技術實現器物的跨坑拼接及修補復原,通過3D打印技術重現文物神采。 近年來,三星堆遺址、商城遺址、寨溝遺址、豐臺新宮遺址等重大考古成果的取得,無不深刻加深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如新館陳列的青銅神樹、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金人像,這些中華民族先輩們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中鍛造的物件,穿越時間的長河,向我們走來,成為今人的共同追思的記憶。除了發掘、保護、研究遺址、文物等“硬件”外,深挖其背后孕育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窺探其中包含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造詣,理解古人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價值觀念、科學技藝等,傳承與弘揚這樣的“軟件”,于實現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強至關重要。隨著理念的完善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精妙的手段被用于“硬件”的保護和“軟件”的傳承,自2020年以來,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可以說是科技感十足,上有遙感俯瞰全局,下有CT精準定位,涉及二十多門學科的專業人才通力協作,才讓如今的我們體會到“原汁原味”的歷史和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一個民族的重量,一個國家的分量,一個社會的體量,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長卷中,點綴著無數像三星堆遺址一樣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歷史昭示我們,要走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強,必須“軟硬”兼顧,自覺擔負起文化傳承者的重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