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諄諄話語、殷殷囑托,飽含著贊許和激勵,給予全省上下一劑強力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與奮斗感召。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19年1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發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大力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其中“賽先生”即“Science”,意為科學,具體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梢姡缭谛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科學的概念就已經給中國啟蒙運動帶來了深遠影響。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學技術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技術的主題是創新,尤其要堅持自主創新、源頭創新。數十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持續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廣大科研工作者深諳源頭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科技發展水平和能力的關鍵所在,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和歷史選擇,他們重視源頭理論創新,著力強化基礎研究,嘔心瀝血、奮勇拼搏,以艱苦卓絕的大無畏精神攻克了了一個又一個“卡脖子”的關鍵科學技術,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了一次又一次劃時代的突破。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復興號動車組跑出了世界最快高鐵的中國速度,2200兆帕高強度超級鋼技術世界領先,特高壓輸電技術有效解決了我國能源與能需逆向分布的時空不均,還有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等等。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堅持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將通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動全人類的共同發展與進步。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發展與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中國始終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有志青年要深刻認識科技自立自強推動中國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懷揣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甘當“弄潮兒”,爭做“金鳳凰”,揭榜掛帥、奮勇爭先,推動中國科技引領時代大步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