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福建廈門舉行。本次大會以“網聚文明力量 奮進偉大征程”為主題,旨在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培育網絡空間文明風尚,依法依規管網治網,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豐厚文明滋養和有力精神支撐。 制度基礎是網絡環境蓬勃向上的“健康土壤”。目前,中國網民人數已達10.67億,光纖總里程近6000萬公里,我們身處于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社會,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網絡帶來的便利。智改數轉提能增效、智慧農業促進振興、AI技術融入文旅、數據通訊天涯咫尺……網絡帶來的新變化、新機遇層出不窮,但隨之而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如散布虛假信息、網絡暴力等事件也時有發生。因此,全面打造新時代網絡生態綜合治理體系成為了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迫切需求。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重要思想的引領下,《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為依法依規管網、治網、用網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清朗”“護苗”“凈網”等系列專項行動也正在不斷深入開展,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內容、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均得到有效遏制,“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底線宗旨得以深度踐行。 創新實踐是優秀文化繼承發展的“雨露甘霖”。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有了底線思維的搭臺,創新思維才有一展身手的空間。從深入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征集展播到開設“時習之”“講習所”專欄,黨的聲音成為網絡空間的最強音;從央視《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到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以及最近大火的《長安三萬里》,文化傳承中提煉出的優質內容塑造出一個個“現象級”的新媒體作品;還有《征信疑云》《熊貓捉謠記》《地震謠言的那些事兒》等一大批“冒熱氣”“接地氣”的作品,正借助微博、抖音、B站等各類新媒體加速打破文化傳播的次元壁,光速“出圈”,就連主流媒體也放下了人們印象中“嚴肅端莊”的刻板印象,開始積極主動地“整活”,以此不斷拉近和加深與老百姓之間的交互距離和心靈溝通。這些積極進取的、有效有益的創新實踐,恰如滋潤文明土壤的雨露,讓網絡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加快推動了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全面構建,讓中國聲音得以傳得更遠、傳得更廣。 共建共享是文明花開的“億縷陽光”。網絡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唯有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自覺弘揚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明風尚,傳播真實有價值、正能量的信息,承擔起社會責任,才能讓每個人都化身為網絡生態治理中的一縷光。如今,“凡人微光”“星火成炬”等網上品牌欄目如雨后春筍,勞動模范、時代楷模、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典型事跡在網上得以更廣泛的傳播,評論區“先生大義”“給我地址”“我也想幫幫他”等留言更是暖人心脾。相信隨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網上延伸,網上網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網絡文明的意識和理念將更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全社會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共建共享網上美好精神家園的氛圍也必將日益濃厚。嶄新的、無垠的數字化時代里,廣大網民,尤其是網絡上最活躍、最中堅力量的青年人,唯有理性地、客觀地應用現代技術和工具,深層次、多維度地提高良好行為準則和社交禮儀,才能在共同構建美好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才能讓互聯網這個新時代發展的最大的變量轉化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大增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