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浪漫來自大唐,“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闊也來自大唐,“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灑脫依舊來自大唐……近日,一部濃縮了盛唐史的電影《長安三萬里》火熱上映,備受廣大觀眾好評,它展現了以“唐朝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也喚醒了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詩情畫意。 近年來,無論是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央視《非遺里的中國》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大火,還是西安、洛陽、敦煌等旅游景點的“一票難求”,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關鍵詞,以其為核心的文旅項目和內容創作被持續熱追。 是什么讓以“唐朝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持續“火出圈”?這其中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強大魅力。正如《長安三萬里》所展現的長安城、唐詩等元素,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浸潤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脈。但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演繹和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的創作融合讓傳統文化更具生命力,AR、5G、天眼、無人機等新技術的應用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數字技術讓傳統文化更生動,賦予其更加豐富的現代氣息;微博、抖音、B站等各類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應用則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次元壁,主流媒體也更加積極主動地擁抱互聯網,其新銳的創作形式不僅拉近了傳統文化與觀眾間的時空距離,更讓中華文化的精髓要義得以傳播傳承。 以“唐朝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熱現象的背后是新時期中國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引導和鼓舞全社會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力量。“我們的節日”“我們的價值觀”主題活動的開展,“詩詞大會”“我是朗讀者”等節目的創作,春風化雨般影響著廣大群眾的審美品位、生活態度,國人曾經的崇洋媚也逐漸演變為對傳統文化的追捧,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得到了加強。此外,換個角度來看,傳統文化不斷“出圈”,是文化現象,也是經濟現象。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得以讓新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以更加開放、平等的目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可以說,國家實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強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賡續中華文明,不僅是推動中華民族復興走深、走實的需要,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該說,優秀傳統文化的“出圈”只是一個開始,政府有關部門還要積極做好政策引導、教育支持,利用“流量”進一步激發文化內容創作者的創造力,吸引帶動更多人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體系,促進人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長紅”。同時,也要謹防部分創作者為盲目追求高收視而粗制濫造,濫用“流量”讓封建糟粕卷土重來,誤導廣大人民群眾。另外,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以“九萬里風鵬正舉”的壯烈激懷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凌云志向,積極投身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行列中,讓更多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