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近日,蘇南片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推進會在蘇州市吳江區召開。良好的人居環境,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是農村發展的寶貴財富,更是鄉情鄉愁的寄托之所。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奏響人居環境整治“新樂章”,全民參與、因地制宜、久久為功,實現“新蝶變”,讓鄉村增“顏值”、深“內涵”。 奏響全民參與“交響曲”,變“一處美”為“家家美”。“眾力并則萬鈞舉,群智用則庶績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要靠政府部門,也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要把引導群眾發揮主體作用作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召開群眾大會、設置宣傳牌、現場宣講等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與迫切性,提高群眾思想認識。壓實“村民自治”主體責任,充分吸收黨員、鄉賢、群眾代表等參與整治決策,讓有能力、有資格的群眾成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執行者和監督者。深入開展“美麗庭院”評選、“文明積分”兌換等活動,調動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村民維護村莊環境衛生的主人翁意識,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讓“戶戶是景,村村如畫”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 奏響因地制宜“協奏曲”,變“同質美”為“特色美”。“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自古以來,中國鄉村都是在當地山、水、林等環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再加上能工巧匠的雕琢,經過歲月演變、自然發展,逐步形成今天的村莊格局和風貌。應當看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資源稟賦、風土人情、城鄉關系存在很大差異性。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具體實際行動中,切不可盲目照抄照搬脫離本地鄉村發展實際的情況,要立足當地發展水平、產業發展趨勢、資源環境稟賦和人民接受程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推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準施策。不能強求風格統一,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在差異化上下功夫,注重文脈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守好鄉土內涵,讓農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奏響久久為功“主旋律”,變“一時美”為“持續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決摒棄“走捷徑”“一步登天”的幻想,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急躁心態壓下去,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牢牢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擺在工作安排的重要“版面”,不能有彈性思維和彈性做法,必須高標準嚴要求,聚焦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生活垃圾整治、農村廁所管護等重點,堅持原則動真格,拿出硬措施,啃下“硬骨頭”,打破“治理與反彈”惡性循環的怪圈,建立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推動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行穩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