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研討會”在北京舉辦。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的特性,是從文明形態的高度認知中華文明,是從源頭上認知中華文明,從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程中厘清歷史脈絡、文明線索,是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認知中華文明,塑造價值的認同、精神的認同、道路的認同。 文化的力量,是一個民族的重量,一個國家的分量,一個社會的體量。中華文明綿延存續五千余年,歷來重視文化的傳承,古今仁人志士,無不在各自時代中立德、立言、立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當世和后世留下寶貴的文化瑰寶。《之江新語》中《文化是靈魂》一文寫道:“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從百年來,我黨帶領中華民族走出迷茫、走向自信的偉大進程來看,傳承和弘揚文化的宏大力量,凝聚堅定的文化自信,對于開創新時代新篇章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傳承,首要的是具有包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以史為鑒,從奠定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的百家爭鳴,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從《尚書》中的“協和萬邦”到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無不是靠海納百川般博大深邃的包容力量去推動、去實現。反觀萬馬齊喑、動蕩不安的年代,多半是失卻了包容的胸懷,秦焚書坑儒,二世而亡,清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受辱于列強。而包容性的涵養,需要從廣闊的文史海洋中尋求智慧,《禮記》中說,“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德行與天地相匹,就能包容普惠萬物,像日月一樣光明,《天工開物》中說,“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天地包容萬物,又以各種方式成就、變化萬事萬物,毫不遺留。古人從天地之大中悟出包容萬物的道理,時至今日,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任何優良品質的培養都需要崇高的品德作為溫床,廣大青年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見賢思齊、嚴以修身、慎微慎獨,以此夯實道德的根基。 眼界決定廣度,站位決定高度,心胸決定厚度,行動決定深度,廣大青年要開闊“九萬里風鵬正舉”的眼界,拔高“絕云氣,負青天”的站位,涵養“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心胸,拿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行動,才能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才能在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