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互鑒而見偉大,因交融而能致遠。7月3日,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為全球學者帶來一場文明交流交融的盛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本次大會致賀信。他強調: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將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為碩果僅存的四大古國的文明傳承,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歷史傳統。從駝鈴聲不息的漫漫絲路到奮楫遠航的碧海揚波,從人背馬挑的艱難交流到開放包容的文明碰撞,再到當代習近平總書記敏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構想。放眼五千年歷史,煌煌史冊就是一部書寫著中華民族包容開放,與其他民族和諧共生,交融互鑒的歷史。通過文物文字和現代視聽手段,中華文明也正是將卓有成效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分享給國際社會的最好載體。在交流互鑒中,中華文明的魅力盡皆展現。 文明在交流中兼容并蓄,創新創造。從張騫出使西域到玄奘西行,從鑒真東渡到鄭和七下西洋......每一次文明的深度交流,都是中華文化得以不斷升華,中華文脈得以賡續傳承的過程。新的趕考路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明的發展。今日的中國,已處于世界舞臺的正中央。在當今時代,人類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兼收并蓄,天下一家的局面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已在眼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只有虛心學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善于融合、勇于互鑒,善于創新,才能在這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交融匯合的洪流中,確保中華文明永葆生機與活力。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交流互鑒并不意味著忘卻來時的路。翻開歷史長卷,在水墨丹青中,數千年傳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傳,中華文明早已在長河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埋藏在內心深處。從“刀筆留痕”的甲骨文字,到”百家爭鳴“的諸子哲思,再到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共同勾勒,方才顯現當代中國文明。在風云詭譎的當今世界,交流互鑒并是全盤接受,更不意味著對懷有惡意的敵人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入侵聽之任之。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扎根于文化自信沃土之中,讓我們慎思明辨、守正創新,在交流互鑒中,去偽存真、去蕪存菁,讓中華文明為全人類發展展現新的貢獻,激活文明和諧發展新動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