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欄桿的石獅子栩栩如生,清晰可見的彈孔在訴說著戰爭之殤;地安門附近,張自忠路、趙登禹路、佟麟閣路,路上人與事映照著曾經的血與火。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手擒屠刀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大半個中國支離破碎、生靈涂炭。記憶從未褪色、歷史仍有回響。廣大黨員干部當從“七七事變”中汲取知恥后勇、拼搏奮斗、團結前行的精神偉力,在“不忘血淚教訓、不忘苦難記憶、不忘浩然大義”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力前行。 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淚教訓,長燃奮進斗志,砥礪自強。鴉片戰爭以來的近百年,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受盡屈辱,才會為日本帝國主義所覬覦。戰爭場面血雨腥風,軍民傷亡3500多萬,血染的歷史教訓何其深刻: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只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才是我們中華兒女站起來的底氣,才能捍衛我們國家的主權,維護在國際中的尊嚴與地位。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知恥而后勇,奮發圖強,把握時代脈搏,積極開拓,大膽創新,摒棄傳統的、守舊的、虛浮的思維定勢,確立科學的、前瞻的、可行的新思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在無私奉獻中體現價值。 不忘“山河破碎飄搖”的苦難記憶,永葆居安思危、警鐘長鳴。盧溝橋的槍聲,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濤聲隱隱,回響著中華兒女不屈的吶喊。紀念歷史不是為了咀嚼苦難、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重申和平與正義的價值,保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清醒。今天,我們周圍的環境并不太平,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大國博弈持續加劇,中國正站在發展的重要關頭,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黨員干部要堅定“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實力底蘊還不夠強大,面對的困境和艱難險阻還很多,現在還不是騎馬觀花、舉杯賞月的享受時刻,千萬不能松勁歇氣,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必須保持頭腦冷靜,一如繼往、踔厲奮發、實干苦干。 不忘“捐軀共赴國難”的浩然大義,凝聚萬眾一心、振興中華。“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發起最廣泛的“人民戰爭”,成為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穿越歷史的煙云,一個真理昭示未來: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團結的重要性。黨員干部當自覺匯聚到黨旗之下,在思想上“合心”,凝聚起“人民至上”的共同意志,變“各想各事”為“共謀大業”;在工作上“合力”,鑄就起“眾志成城”的團結力量,變“各唱各調”為“眾人合唱”,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