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落下帷幕。參賽選手來自全國各地,各個行業,他們通過比賽展現了出色的水平和非凡的風采。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殘疾并不意味著屈辱,即使面臨困難和挑戰,他們依然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獲得成功,贏得認可。 殘疾人本是社會弱勢群體,通過技能培訓與實踐,也能給他們工作生活帶來新機遇。黨的二十大做出重要工作部署,做好人才的培養,為企業為社會建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資源。正因如此,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幫扶與引導,做好政策保障,為他們保駕護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的進行技能培訓并不能解決就業的難題,幫助殘疾人士乃至普通的待就業群體走上工作崗位,生活富足,首先還是需要做好宣傳工作,讓更多人能夠及時有效地了解相關的政策信息和培訓安排。一方面可以通過在政府信息網站和一些媒體公共平臺及時發布相關信息,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政策的紅利。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一些困難群體,沒有相關的信息接收渠道。可以主動施為,以網格為單位,深入走訪區域內的居民情況,對于有需要的群眾進行登記建檔分類篩選,匹配適合的技能培訓與工作就業信息,一對一的保障好信息的有效性精準性,讓政府的職業技能幫扶工作事半功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培養需要多方協作,雙向發力。讓人才與企業分占兩頭通過企業這根紅線相連。做好特殊人才儲備群體的思想工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以勞動致富為榜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進一步了解自身的特長,未來的方向,并向著目標努力奮斗。安排專業的職業規劃導師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意見建議。其次企業也可以提供一些職業技術幫扶服務。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一些技能培訓,通過實踐活動和現場操作,熟悉和了解相關工作的情況。同時也可以委托一些有能力有資質的教育培訓機構,和待就業特殊群體簽訂雙向選擇協議書,解決就業難和用工難的問題。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這次比賽中,除了參賽者展現個人風貌精神外,各種新技術和新職業的涌現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這些新崗位的出現,使得特殊人才就業變得更有希望。如3D打印工程師和整理收納師這樣的崗位,雖然我們可能聽說過但很少親眼目睹,卻讓我們開闊了眼界。面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去應對,并勇于嘗試大膽的創新方式。政府應提供充分的保障,使特殊人才在創業和創新過程中不用擔憂。同時,政府還應隨時提升管理治理能力,為合法經營創造便利條件,使不法分子無所遁形。 以一技之長補人生短憾。無論誰都必須經歷許多挑戰才能成功,殘疾人士更是如此。每一步的前進,他們都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我們應為殘疾人士打開方便之門,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接觸更廣闊的世界,還能向更多人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在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取得精彩成就,獲得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