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青年一代要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接續奮斗。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廣大青年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奮力拼搏,篤行不怠,以青春為筆書寫盛世華章。 青春,應該是什么模樣?百年前,中國青年的覺醒,點燃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光。民族危難之際,五四運動爆發,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為民族尊嚴,奮力高喊,掀起了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革命征途中,青年英勇斗爭,為國家危亡留下最鮮紅的底色;新中國建設中,青春的汗水,匯聚起祖國建設的浪潮;步入新時代,青年奮斗在脫貧一線,讓絕對貧困成為歷史。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唯有從“國之大者”中找方向,從“民之大業”中找發力點,將“小我”融入“大我”,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以崇高的理想為燈塔,才能在無畏艱難困苦,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書寫精彩人生。 青年,應該如何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從事什么勞動,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從通過勤學苦練,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奪得焊接項目銀牌的“90后”農村青年裴先鋒,到向熱愛而行,在冬奧會摘得單板滑雪冠軍的蘇翊鳴,再到從小勵志,從山村到宇宙,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航天員的桂海潮。“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他們摒棄浮躁,拒絕躺平,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追求卓越,練就過人學識和過硬本領,為青春夢想的實現積聚奮進力量。 青年人的一生,又要怎樣度過?人生路漫漫,困難常見,emo常有,但絕不能一“潤”了之、一“躺”了之。吳文俊、袁隆平、屠呦呦等老科學家,他們在青年時代便立下報國之志,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感人事跡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他們吧青春揮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甘坐數十年“冷板凳”,最終成就了精彩人生。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作為當代青年,我們當埋下頭來,俯下身子,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心,敢挑重擔,勇毅前行,以汗水澆灌成長的大樹,用腳步丈量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一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寄語青年:“吾愿吾親愛之青年,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白日莫空過,青春不再來。青年時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當今中國恰逢盛世,在最美的年華遇見更好的中國,我們自當乘勢而上,振垂天之云翼,開萬里之鵬程,以青春之志、踐青春之行、砥青春之刃,把自己奮進的足跡印刻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偉大征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