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蘇太倉撤縣建市30周年及深耕對德合作30周年,作為國內唯一由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聯合授予的“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太倉市在國內率先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對德合作之路,并形成了全方位對德合作的獨特模式。無獨有偶,之前火出圈的淄博燒烤,貴州火上熱搜的“村超”,都折射出落實“干部敢為、地方敢創、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重大意義。以人民為中心,敢于首創,不走尋常路,小城市也能有“大作為”。 找準人民需求的“落腳點”。城市治理只有以人為本,把百姓心聲時刻放在心上,施政政策、理念才會更科學更有針對性,才能激發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城市治理也才更有可能“出圈”。對于民意收集,需要擴大渠道,在全面準確收集信息之后找準痛難點,下足繡花功夫,為百姓排憂解難。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城市治理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贏得老百姓的青睞,在網絡輿論中很容易現真身,重視網絡輿情收集是把準人民需求的重要方式。對于人民群眾所憎惡的“小毛病”,不論是夏季雷暴雨天氣排水系統問題,還是交通信號燈等待時間設置不合理,都需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加以解決,積少成多、積善成德,各部門齊心協力共謀城市發展,定能讓城市治理水平提質升級。 挖掘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人民幸福,城市治理還需與經濟發展掛鉤。山東淄博,一座傳統的工業城市,今年何以火出圈;一個燒烤“點亮”了淄博市的經濟增長點。淄博燒烤火爆時,淄博政府迅速抓住熱點,躬身入局,對內激發本地群眾主人翁意識,上下齊心,嚴禁哄抬物價,對外開通燒烤專列,安排專人在出站口熱情迎接游客,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與淄博燒烤類似的是,貴州“村超”也是處處接地氣,政府充分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做好引導服務工作,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參賽資金由村民共同集資,參賽隊員全是當地各行各業的“打工人”,啦啦隊隊員身穿民族服飾帶來的文化展演也是由群眾自己策劃,而正是這種鄉村精神文化層面的振興,帶動了當地產業升級,為助力鄉村經濟打開新思路。城市治理須因地制宜,巧妙挖掘當地特色,政府需要定位好自身角色,以服務性思維引導經濟發展,引導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化身主人翁,為打造城市品牌添磚加瓦,為城市經濟甚至城市轉型注入新的增長活力。 提升治理能力的“關鍵點”。抓住讓人民有感的“關鍵小事”,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關鍵。前不久的雷暴雨天氣讓在南通舉行的紫瑯音樂節成功“出圈”,大雨傾盆而至,而比暴雨更快的是現場數千名工作人員對觀眾的疏散速度,當地政府更是為了不讓游客敗興而歸,在天氣好轉后動員各方力量確保演出順利重啟。而無論是音樂節、話劇演出還是演唱會,它們并不僅僅是一次次大型活動,更是一個個展示城市形象的好機會,游客們的口碑體現的便是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對于政府而言,讓服務有溫度,把每一處細節做好做細,站在人民的立場統籌兼顧各方,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