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又掛上了艾草、佩起了香囊、煮出了粽子,處處洋溢著歡慶祥和的氛圍。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紀念屈原說、驅避惡月惡日說、蓄蘭沐浴說等等,但歸根結底,端午節是一個承載了祈福辟邪和文化傳承的重要節日。在飄香的粽葉中,不僅蘊藏著人們濃厚的家國情懷,更塑造著民族的情感認同。 端午因屈原而誕生,“屈原精神”歷久彌新。夢回戰國時期,滿懷悲憤的愛國詩人佇立于汨羅江畔,縱身一躍、以身殉國……每逢五月初五,人們開始包粽子、賽龍舟,以特有的方式緬懷忠魂。跨越時間的長河,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懷著赤子之心,將屈原的滿腔愛國熱血轉化為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精氣神,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慷慨赴死而在所不惜。走在中華民族的復興路上,我們更應該從端午節的文化歷史底蘊中涵養家國情懷、汲取愛國主義養分,為民族復興而奮進。 如今的端午,對于很多人而言是個難得的悠閑假期,但對于外賣小哥、醫護人員、環衛工人、鐵路職工等許多仍然在一線崗位的人而言,端午依然是忙碌的一天。正是有了他們的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悠閑的端午小長假,他們的默默堅守彰顯了濃濃的家國情懷,而這種情懷在新時代的勞動者、奮斗者身上沉淀已久。端午節,我們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感悟家國情懷,將愛國情懷融入不懈奮斗,把個人命運接入國家未來,堅定“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求索”精神,做好普通崗位上的每一件事,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奮進新征程。 進入新時代,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之下,端午節的慶祝方式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如端午文創大集、漢服巡游、國潮表演等都受到了年輕一代的追捧。除了在形式上拓展慶祝端午的活動外,更重要的是弘揚和傳承端午節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將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志。在社會發展多樣化、價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更應從端午節中挖掘家國情懷的時代價值,傳承“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家國大義,以愛國主義之光喚起壯志豪情,在邁向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