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為重點解決困難群眾特別是農村脫貧人口、易返貧對象、返鄉農民工等群體在家門口務工就業問題,已分批下達2023年以工代賑中央專項投資73億元,預計將吸納20余萬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就業。 以工代賑,這是我國賑濟事業古已有之的重要手段,指的是通過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勞動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的一項扶持政策。自1984年始,新中國首次采用“以工代賑”,迄今已走過三十九年的歷史。 堅守富民初心,推動鄉村“賑”興。以工代賑資金規模龐大,涉及項目區域眾多,是賑濟的有力工作載體,將有力推進鄉村振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為支持貧困地區實施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僅2022年,各地通過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和在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已帶動超過500萬名群眾實現就地務工,人均增收超過8000元。作為參與式扶貧的重要手段,本次2023年以工代賑專項資金的投入,將為困難群眾在家就業開啟一扇大門,也必將為推動困難村居鄉村振興增添一份助益。 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開展賑濟工作,給人以尊嚴,傳遞國家溫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多采用以工代賑、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幫扶項目實施,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誠哉斯言,通過勞動的方式給予賑濟,推動了“輸血式”脫貧向自我“造血式”的富民發展方式轉變。實踐證明,正式因為困難群眾的自覺勞動奮斗,才有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以工代賑,使得賑濟不再是單純的給予,而成為了報酬的獲取,讓人看見困難群眾們自愛自信自強的模樣。 以工代賑的過程,也是訓練困難群眾工作能力的過程。依托項目,以工代賑專項資金將廣泛用于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開發、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等新賑濟模式,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的舞臺。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的同時,為大量農村勞動者提供了急需而急缺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渠道。猶如為鳥兒插上翅膀,以工代賑將為困難群眾補足工作技能的雙翼,將他們引入到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間。 時代春風,吹徹富民新篇章。在賑濟的途徑上,堅守“賑”的初心,讓我們挺膺時代的擔當,堅持把解決困難群眾就業增收問題作為以工代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以工代賑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