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還以為是C羅在罰點球,原來是貴州村超!太燃了!”球場座無虛席,后排觀眾踩著人字梯觀戰,就連前來解說的央視“名嘴”也只能爬上梯子完成對比賽的評論……“村BA”的熱度還未散去,近日,貴州省榕江縣的“村超”又再度火爆全網,堪稱圈內“頂流”。
解碼“村超”的流量密碼可以發現,“村超”之所以會成為網絡爆點,關鍵是氛圍的營造——比賽人人皆可參與,活動內容不是可望不可即的“陽春白雪”,而是人人皆可觸及的“下里巴人”,賽場不是“高大上”的室內足球館,而是“接地氣”的露天場地,整個辦賽風格“土”的十足,甚至于獎品都是鱘魚、麻鴨、苗族銀飾等當地特色“土特產”。但正是這種十足“土味兒”,卻讓村民都能置身其中,都有一種參與感和體驗感,更是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村民擠滿看臺,讓全國網友們“隔空體驗”到了體育競技的原生態。
“村超現象”的背后,是新時代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和體育娛樂活動的強烈需求。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后,村民的腰包鼓了,吃穿不愁了,但精神文化生活依然比較匱乏。廣袤鄉村,很多愛好體育的村民,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進入專業的隊伍,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與追求。而“人人皆可為”的村超賽事,讓廣大村民“親自下場”“披掛上陣”,實實在在體驗了一回“C位出圈”。黨的二十大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納入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有關部門要借勢發力,加大農村體育活動場地和設施建設力度,讓更多“村羽賽”“村乒賽”“村排賽”落地鄉村,為隱藏的“民間高手”提供施展身手的廣闊舞臺。
當然,“村超”帶給我們的啟發絕不僅僅限于如何發展體育運動,而是要更讓人感受到鄉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正如“村超”所展示的文化圖景:村里組成足球隊、村民成為拉拉隊、村際打起友誼賽,實現“體育”與“人文”的“雙向奔赴”,把鄉村和村民納入了一個“文體磁場”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從更深層次審視鄉村文化的獨特價值。各地鄉村要守住文化的“根”與“魂”,如,泰州作為里下河文化發源地,可以挖掘當地賽龍舟等傳統體育文化,賦予時代新元素,還可以深入挖掘“三水文化”“泰州早茶”“廟會”等特色文化資源,加強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結合群眾新期盼、新需求,創造性融入現代文明,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鄉土特色的文旅IP,實現人文資源向特色品牌跨越、向地標經濟轉變。
總之,鄉村振興,既要有產業的興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通過“村風”與“民風”的紐帶,將鄉愁鄉戀轉化為村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形式,讓人文轉化為身邊的體育節、藝術節、音樂會、舞蹈團、文學社等鮮活載體,讓諸如“村超”“村BA”等等成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活教材”“重頭戲”,不斷涵養群眾精神面貌,用文明文化之花在廣袤鄉村盛開綻放。我們有信心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村超”式美麗鄉村強勢“出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