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時下正值“三夏”農忙關鍵期,農機化是小麥顆粒歸倉、夏稻育秧種植的支撐力量和物質保障。“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兒時長輩們在秧田辛苦插秧的場景記憶尤新。如今,“科技生態農耕圖”在眼前徐徐展開,在憶鄉愁中不禁贊嘆科技的偉力。大型旋耕機的轟鳴聲不絕于耳,一群群白鷺翩翩起舞,追隨者犁地機在新翻的泥土中尋覓食物;高速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行行嫩綠秧苗整齊地插在田間。遼闊的農田里,機械手們書寫著農業發展的進步。 “藏糧于技”在新時代大有可為。智慧農機在夏收夏種中大顯身手,一體化收割機、大型水泵、旋耕機、插秧機、農業無人機等農用機械助力搶收小麥、灌漿、旋耕水田、栽稻插秧,收割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放眼全國,免耕播種機耕地、下苗一體化種植,有效節約種植成本;夜蛾性誘捕器動態發布病蟲預警,助力“蟲口奪糧”;智慧農場綜合監測站實時監測低溫、含水量、肥力等指標指標,實現精準噴灌、水肥一體化;農業無人機日均播撒農藥超1500畝……我國的農機化發展“全程全面”、農機化水平“高質高效”有效助力實現“藏糧于技”。 落實“藏糧于技”關鍵在“授農以技”。“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求,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學會科學技術、用上智慧農機,促進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才能真正實現“藏糧于技”。田頭“科技小院”,農技專家與農民在嘮土嗑中普及農機改裝、肥料配比、農技知識等農業科技;“信息化新式農機”培訓班讓農民成為操控新式農機的行家里手;吸納種糧大戶、技術能手組建“農業帶頭人”隊伍,在田頭為群眾開設實訓課堂、提升種植技能;農技專家“在線”坐診,實時指導耕種技術,開出農技“藥方”,讓農民在田頭實現農機農技的有效結合。 糧穩天下安。縱觀歷史,糧食安全引發國家動蕩、朝代更迭的情況數不勝數。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維持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飯碗論”“底線論”“紅線論”無不體現中國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面對俄烏戰爭的持續、全球糧食危機,“藏糧于技”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科技應用和機械化耕種,提升培育糧種品質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激蕩了農業發展新動能,夯實了大國糧倉的根基。夏收豐收在望。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穩中國飯碗,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的保障,牢牢守住了糧食安全的底線,托起“新農人”滿滿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