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南京云錦、蘇州評彈、揚州玉雕……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就是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我們要加強對非遺的保護,讓非遺文化代代守護與薪火相傳。 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手機、VR、AR等一系列新科技走進人民生活。非遺作為古老技藝,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一直與傳統掛鉤,但技藝傳承離不開年輕人,想要吸引年輕人,成功“破圈”,就必須走下高閣,走上云端,積極擁抱新載體、新媒介。近年來,秦腔直播、非遺VLOG、云上非遺館等一系列非遺項目爆火,拉近了非遺與年輕人的距離,讓年輕人更樂意了解和學習非遺傳承,現如今,非遺傳承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95后、00后身影,他們的加入為非遺傳承與發揚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新體驗,讓非遺走得更“深”。今年五一,觀賞非遺演出、體驗非遺手藝成了很多人的出游選擇,“非遺+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催生了更多獨具文化意蘊的旅游產品,更為旅游打造了新的增長點。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非遺體驗基地、非遺展覽館紛紛涌現,“沉浸式”、“體驗式”的非遺新摸式,讓人們能更深入感受非遺魅力,厚重非遺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非遺技藝一頭連著中國悠久歷史,一頭連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離開了生活的非遺傳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金陵金箔到蘇州雙面繡,非遺如何重新走入人民日常生活,一直是橫亙在非遺繼承人面前的攔路石。今年江蘇舉辦“水韻江蘇·非遺購物節”活動已啟動,“看得見、嘗得到、能體驗、可帶走”的非遺大集和美食市集深受人們歡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發揮當代功效,架起非遺與現代生活的橋梁,以當代土壤供給非遺養分,促進其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守護是最好的傳承,創新是最好的保護。非遺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的“老古董”,不是華麗空洞的“大招牌”,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它活在過去歷史故事中,更活在現在日常生活中。非遺只有以傳統為種,根植于時代土壤,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新載體、新體驗、新模式,才能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在新時代綻放絢麗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