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華夏文明里經歷了無數的演變和傳承,遠到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期重大考古發現,近到以西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命名的專題展;小到一枚小小的梅花酥,大到冬奧會開幕式詮釋的中國式的浪漫,越來越多傳統文化的展示“破圈”而出,華夏風雅再起漣漪。 中華文化之美,美在底蘊。回望歷史來路,汲取文化源泉,知所從來,方明所往。我們有古代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有現代優秀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有古絲路文化衍生出的綿延千年、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也有現代革命文化造就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壩精神、建黨精神……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們的優秀文化引導著國人溫、良、恭、儉、讓,隨口一句話便能引經據典,深挖文化富礦,底蘊深厚,綿延不絕,是人類有史以來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中華文化之美,重在傳承。開放包容、博采眾長,并不意味著讓“韓流”“歐美風”成為“主流”,讓“洋節”演變為文化主旋律,洋為中用但不可反客為主,我們需要秉持的是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根,就好比參天大樹,失其根必不能枝繁葉茂。文化是精神的載體,中華民族之所以綿延五千年長盛不衰,正是由于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民族精神一脈相承。中華傳統文化既有為政以德的為民理念,又有和而不同的熱情包容,也有同存異的兼收并蓄,更有對仁義禮智信的見解詮釋……中華文化對現代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不僅需要固本、鑄魂,更需要發揚光大,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華文化之美。 中華文化之美,貴在創新。《古韻新春》里用器樂、舞蹈等方式回溯春節習俗的歷史變遷,《只此青綠》中用科技賦能碰撞出傳統與創新的火花,河南衛視上日漸掀起的“國風”熱潮,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在國內外廣受好評,通過傳統和創新相結合的方式,讓傳統文化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漸入了尋常百姓家,為國人所喜聞樂見。我們青年人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開拓創新、融會貫通,激發傳統文化創新活力,建設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