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躬耕田間,換得稻香豐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雖已離開我們兩年,但他卻將創新、奮斗以及保障糧食安全的“種子”播撒在億萬國人心中。 時至5月下旬,全國各地即將迎來麥收時節,風吹麥浪,千里飄香,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與百姓生活、社會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等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事關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應多措并舉,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藏糧于地,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穩住耕地數量,同時合理利用糧食生產的資源,科學規劃農業生產土地。既要在保耕地數量上下功夫,又要在提升耕地質量上下功夫。緊盯市場動向,及時轉變策略,深挖耕地潛能,因地制宜規劃糧食結構,打造科學、安全、可持續的糧食生產體系。以有效供給的增加、高端供給的突破為目標,落實好“農田必是良田”、“良田必種良種”,向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努力奮斗。 藏糧于技,下好糧食安全“先手棋”。糧食生產動力在農民,出路在科技。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但科技力量卻是無限的,過去,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水稻育種者,通過培育出高產、抗蟲、抗病、適應水稻種植的雜交水稻“南優二號”,大幅提高了糧食生產總量,為中國糧食安全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5G技術、無人機、農業氣象技術等一系列高新科技不斷走進農場,例如農場利用無人機監控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噴灑農藥等。新技術與農業相融合,對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糧食生產效率有著顯著的提升。興農之路,任重而道遠,最終還是要靠科技不斷變革和升級,推動農業生產一線激發新動能,讓我國糧倉的支撐保障越來越堅實。 藏糧于德,守好糧食安全“生死線”。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不僅可以吃得飽,更能吃得好。然而,食品浪費現象卻時有發生。浪費糧食行為不僅違背了我國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還對資源和環境帶來極大負面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并以身作則在全社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新風尚。“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我們應該撿拾起勤儉節約這個最樸素最根本的傳家寶。加強教育引導,從餐桌抓起,從各級各類學校抓起,從每個家庭抓起,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