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季,“小鎮做題家”、“孔乙己文學”、“寺廟熱”等互聯網熱詞頻繁“蹦跶”于各大網絡就業、考研論壇里,活躍于畢業生群體字里行間,其背后投射的既有當前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有畢業生群體參差不齊的就業觀和勞動觀。 當前大學畢業生,往往面臨兩種選擇,要么考研繼續深造,要么踏入社會求職;從大學生群體而言,無論選擇哪種,都離不開清晰的人生規劃,離不開踏實肯干、務實勤勉的行為作風;從社會大環境而言,需要正視“年輕人脫不下長衫”的問題,迷茫和焦慮本是正常的情緒抒發,高校、家庭和社會理應正視這樣的網絡宣泄。而正視和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真正關注年輕人這一群體的所求、所愿,才有助于解決問題,讓網友共鳴共情。 用力加足“內驅力”,擊破“長衫”焦慮,每個年輕人都能出走“內卷”圈,實現個人能力的“破圈”發展。焦慮早已藏匿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不僅僅表現在大學生身上,也不僅僅表現在年輕人就業這一問題上,每個人身上的焦慮,都或多或少緣于大環境“內卷”帶來的壓力。每年,面對飽和且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可以說每屆的畢業生都面臨過擇業問題,從“小鎮做題家”“孔乙己文學”到“寺廟熱”,年年都有網絡熱詞,一代代的年輕人都會以既有的經驗與認知態度積極面對社會變革。被戲謔老不起的70后,活不起的80后,卷不起的90后,都曾被標簽過。這兩年來,總有這么一些新聞刷屏:清北博士到街道工作,名校碩士送快遞送外賣......一些畢業生以此為先例,遇到挫折就“效仿”他人急切的脫掉“孔乙己的長衫”,殊不知該脫掉的是學歷學位束縛,而不是輕易放棄可以爭取到的、學以致用的工作機會。大學學歷本就來之不易,短時間內就業不順不是輕易放棄的理由,知識這個東西,學了就是自己的,持之以恒地自我提升,那些在寺廟里“許的愿”“求的簽”,才有機會實現。 面對競爭,大學生們要養成“內驅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圍繞個人素養進行自我提升,尤其是自律、處變等關鍵能力的提升。“孔乙己文學”所折射的人性問題,會存在人生的各階段,今天是就業難,明天會是KPI完成難、晉升難,再后來就是轉型難、創業難,雖然“孔乙己文學”折射的是年輕人的焦慮以及剛邁入社會的迷茫和無措,但當學歷送我們上了高臺,我們需要的是突破認知上的困境,翻越更多的人生巔峰,直面更多的人性問題。無論是白衣執甲、救死扶傷的醫護,杏壇耕耘、桃李滿園的教師,埋頭苦干、孜孜不倦的科研者,還是穿梭于車水馬龍、夜市擺地攤、網絡直播創業的新業態從業人員,哪行哪業沒有年輕人步履匆匆的身影。因此,在就業的岔路口,讀書學習,充實自我,助力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樂觀而又堅定地接受“把事情做對”“做對的事情”兩種能力的提升。 從教育與就業層面而言,在畢業生擇業與就業中,理應讓高校里的就業指導、專業實訓持續提升“含金量”,破除“無法脫下長衫”困境。近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圍繞“擴、促、兜”出臺綜合施策文件,打出穩就業的最佳政策“組合拳”。魯迅筆下的魯鎮酒店里,長衫也好,短衫也罷,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能,就都能在勞動中闖出一片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各大院校應抓住國家發展大勢,變“象牙塔”為“金字塔”模式,正視社會明確的就業導向和國家政策需求,培養多元化、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進而縮短知識水平、實踐能力與崗位之間的差距,幫助畢業生擺脫“孔乙己長衫”的困擾,奮力來一場青春的搏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