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3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務求實效,把“三下鄉”活動作為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加強組織領導,緊密結合實際,精心安排部署,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扶持支持,更好服務基層、惠及農民。 開展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可以更好的為鄉村振興鑄魂賦能。在開展過程中,充分貫徹落實黨在“三農”領域的各項方針政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更好地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困難。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三下鄉”活動,需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方法手段,建立長效機制,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一座暖心橋梁,將“三下鄉”活動打造成為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民心工程。 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開展“三下鄉”活動就是為了滿足最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和需要。進入新時代,互聯網終端不斷深入百姓家,常見的擺攤、發傳單已經難以滿足農村群眾生活生產的需要,因此“三下鄉”活動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把文化節目送到村頭巷尾,把科技知識帶到田間地頭,把醫療服務送進偏遠山村,把為民政策帶給廣大農民,只有擔當作為、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才能把準問題方向,助力鄉村振興。 “三下鄉”更要“常下鄉”,堅持常態化開展好“三下鄉”活動,讓更多的農村群眾學習到實用知識,增長本領。近年來,可以欣喜的看到,全國不少地方的農民,在農業部門的幫助,栽種果樹、開辦養殖場,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在衛生醫療部門的幫助下,不再相信“偏方”,學會正確看待并處理衛生問題,增強了體質,減輕了家庭負擔;更有廣大的留守老人、小孩在“三下鄉”活動中豐富了日常生活,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在看到可喜變化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體會到“三下鄉”不是臨時性活動,而應該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要持續性的“常下鄉”才能更好的發揮“三下鄉”活動的品牌效應和示范作用,不斷動員和擴大社會對“三農”的有效供給,在不斷接力的惠民活動中,幫助農民提高生活質量,幫助農村改善環境面貌,助力鄉村振興取得實效。 “三下鄉”是一項潤人心的工作,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就能更好地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技文化衛生需要,就能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書寫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