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人在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數字化紡紗車間內作業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新一批2022年度綠色制造名單,包括綠色工廠3616家、綠色工業園區26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03家,累計推廣綠色產品近3萬個。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始終把綠色作為“制造強省”的底色,不斷提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含綠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 鹽城大豐的海上,一臺臺百米高的白色風車將源源不竭的電流送進萬家;南通啟東的灘涂上,13.3萬平方米的光伏電板向天“借”電;揚子江畔“重化”企業逐漸消失,新型碳材料、大醫藥健康產業等綠色、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崛起…… 破除舊動能,切換新動能。近年來,江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顯著增強,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99家、綠色園區1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3家,認定省級綠色工廠283家。“十四五”期間,計劃每年培養100家左右綠色發展領軍企業,到2025年,預計全省達到500家左右,形成10個左右示范集群,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一幅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時代畫卷正在江蘇大地徐徐鋪開。 在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推行的同時,綠色生活方式也漸成時尚。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江蘇擁有包括整車、零部件和配套設施的新能源汽車完整產業鏈,動力電池產能占全國近40%,穩居全國首位。在新能源汽車銷售端,2022年全省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48.62萬輛,累計保有量超100萬輛,持續擴大的新能源消費需求反哺到供給端,更加促進新能源汽車這一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做好綠色消費大文章,讓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文明理念廣泛普及,才能為綠色制造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江蘇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壓艙石”,肩負著“勇挑大梁”的重大責任。讓綠色成為發展底色,讓節約成為生活態度,奮力繪就“綠意盎然”的美麗江蘇新圖景。 |

